词典 誓众 誓众的意思
shìzhòng

誓众

简体誓众
繁体誓眾
拼音shì zhòng
注音ㄕˋ ㄓㄨ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ì,(1)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组词】:誓师。誓词。誓愿。誓死。(2) 表示决心的话。【组词】:发誓。宣誓。立誓。

zhòng,(1) 许多。【例句】:与“寡”相对:众人。众多。众矢之的。芸芸众生。(2) 许多人。【组词】:大众。群众。民众。众口铄金。众目睽睽。众叛亲离。众擎易举。

基本含义

向众人发誓,表示自己的决心和信念。

誓众的意思

誓众 [shì zhòng]

1. 誓师,告戒众人。

誓众 引证解释

⒈ 誓师,告戒众人。

《孔丛子·儒服》:“君亲素服誓众于太庙:某人不道,侵犯大国,二三子尚皆用心比力。”
《新唐书·高祖十九女传》:“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
郭希仁 《从戎纪略》:“翔初 回营誓众,即与 刘伯明 由大街整队直趋军装局,作救应。”


誓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作气释义:⒈振作勇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唐 陈子昂《为建安王誓众词》:“鼓以作气,旗以应机。”清 顾炎武《上吴侍郎旸》诗:“作气须先鼓,争雄必上游。”⒉指壮大气势。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但支港通诸小湖,故为盗区,客舟非结伴作气不可行。”⒊犹言争气。《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作气不作气,休对我説。”
    • 2.
      壖垣释义:宫外的矮墙。 《史记·五宗世家》:“四年,坐侵庙壖垣为宫,上徵 荣。”司马贞 索隐:“壖垣,墙外之短垣也。”《梁书·元帝纪》:“自紫庭絳闕,胡尘四起,壖垣 好畤,冀 马云屯,泣血治兵,尝胆誓众。”宋 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原甫致斋集禧》:“緑渠繚绕壖垣水,广沼清冷涨殿风。”
    • 3.
      建牙释义:⒈古谓出师前树立军旗。《晋书·姚兴载记下》:“於是尽赦囚徒,散布帛数万匹以赐其将士,建牙誓众,将赴 长安。”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公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禡牙之事。”⒉引申指武臣出镇。唐 鲍溶《读淮南李相行营至楚州》诗:“閫外建牙威不宾,古来戡难忆忠臣。”宋 楼钥《送赵子直贰卿帅三山》诗:“建牙帅 七闽,人胡为公疑。”清 姚鼐《悼陈勤斋中丞》诗:“西南地控 五谿 遐,承詔单车往建牙。”⒊指少数民族建置王庭。唐 李
    • 4.
      搢扑释义:插扑于带间。 示以军法警戒誓众之意。扑,教刑之具。
    • 5.
      木表释义:⒈木标。 立木书字,以为标记。《后汉书·盖勋传》:“羌 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 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於此。’”李贤 注:“表,标也。”《三国志·魏志·田畴传》:“建安 十二年,太祖 北征 乌丸 ……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於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进军。’”⒉指用于测日影计时的木制标杆。《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穰苴 先至军中,唤军吏立木为表,以察日影…… 穰苴 候至日影移西,军吏已报未牌,不见 庄贾 来到,遂吩咐将木表放倒,倾去漏水,竟自登台誓众,申明约束。”@
    • 6.
      篙梢释义:熟练的船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九年》:“玄感 选运夫少壮者五千餘人,丹阳、宣城 篙梢三千餘人,刑三牲誓众。”胡三省 注:“篙梢,习於用舟者。”
    • 7.
      誓社释义:誓众于社。 谓田猎祭社之前教习战阵之法。

誓众(shizh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誓众是什么意思 誓众读音 怎么读 誓众,拼音是shì zhòng,誓众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誓众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