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幸 [chǒng xìng]
1. 旧指帝王对后妃、臣下的宠爱,泛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宠爱。
英[make a pet of sb.;]
宠幸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宠倖”。宠爱。多用于帝王对后妃及臣下。
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景帝 即位,以 错 为内史, 错 常数请间言事,輒听,宠幸倾九卿。”
《南史·贺瑒朱异传论》:“异 遂徼宠倖,任事居权。”
宋 秦醇 《赵飞燕别传》:“赵后 知帝见 昭仪 浴,益加宠幸,乃具汤浴,请帝以观。”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李媒 云:‘是 王招宣 府里出来的小夫人。 王招宣 初娶时,十分宠幸。’”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十二红》:“某当事姬妾甚多,其最宠倖者三人。”
⒉ 指受宠幸的人。
引《后汉书·周举传》:“朝多宠倖,禄不叙德。”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不但是为君以后,早朝宴罢,宠幸希疎,自他未曾发跡变泰的时节,也就是个铁錚錚的好汉。”
沙汀 《困兽记》二三:“他继续着喊叫,虽然因为那个宠幸的出现,他的詈骂却愈来愈空泛,叫一个局外人无从知道究竟。”
⒊ 光宠荣幸。见“宠幸”。
引叶圣陶 《城中·微波》:“这在 藻如 是何等的宠幸,同时又是何等的诱惑!”
国语词典
宠幸 [chǒng xìng]
⒈ 宠爱。
引《史记·卷一〇一·袁盎鼌错传》:「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闲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三国演义·第一一三回》:「近日蜀主刘禅,宠幸中贵黄皓,日夜以酒色为乐。」
反失宠
宠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献三售释义:指人臣过蒙宠幸。 同“一献三酬”。
- 2.
一献三酬释义:指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 3.
专固释义:⒈犹固执。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体别》:“彊楷坚劲,用在楨干,失在专固。”《周书·艺术传·黎景熙》:“又勤於所职,著述不怠。然性尤专固,不合於时。是以一为史官,遂十年不调。”清 陈确《答吴仲木书》:“正欲与诸同人各尽胸怀,以求至当,以开我专固之臆见耳。”⒉犹专擅。《后汉纪·皇后纪上·章德窦皇后》:“后宠幸殊特,专固后宫。”⒊坚定;专一。唐 元稹《卢士玫权知京兆尹制》:“卢士玫 自居郎署,执政者言其温重不回,守法专固;副内史事,物议归之。”唐 温宪《程修己墓志》:“公幼而专固,通《左氏春秋》。”
- 4.
专朝释义:独揽朝政。 《后汉书·皇后纪下·懿献梁皇后》:“时太后秉政而 梁冀 专朝,故后独得宠幸,自下莫得进见。”《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元年》:“於是 贾后 专朝,委任亲党。”
- 5.
中贵人释义:⒈帝王所宠幸的近臣。 ⒉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 6.
乞宠求荣释义:乞:乞讨;宠:宠爱;荣:富贵。乞求宠幸以获得荣华富贵。
- 7.
亢宠释义:谓得到极度宠幸。《左传·宣公三年》:“今 公子兰,姞 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先纳之可以亢宠。”《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二年》:“后性恭俭,郑 王 二妃方亢宠,后待之均平。”
- 8.
亵人释义:⒈轻慢无礼的人。⒉宠幸的人。
- 9.
亵宠释义:亲近宠幸。
- 10.
亵幸释义:亲近宠幸。
- 11.
亵狎释义:⒈亲近宠幸。 ⒉轻慢,不庄重。
- 12.
亵近释义:亲近宠幸。《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二年》:“陛下将杜篡弑之渐,则居正位而进正人……奈何以褻近五六人总天下大政!”
- 13.
人彘释义:⒈汉高祖宠幸戚夫人,高祖死,吕后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名曰“人彘”。 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⒉犹言猪仔。指清末被骗往海外作苦工的华工。因当时极受虐待,形同贩卖,故云。
- 14.
佞幸释义:⒈以谄媚而得到宠幸。 ⒉以谄媚得到君主宠幸的人:任用佞幸。
- 15.
侈恩席宠释义:指张扬恩遇,凭恃宠幸。
- 16.
依斟流彘释义:《史记·夏本纪》“帝相 崩,子 帝少康 立”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 徙于 商丘,依同姓诸侯 斟寻。 羿 恃其善射……使 奡 帅师灭 斟灌、斟寻,杀 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厉王 虐,国人谤王。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卫 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於 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后汉书·桓帝纪论》:“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姦锋,虽愿依 斟 流 彘,亦不可得已。”李贤 注:“言帝宠幸宦竖,令执威权,赖忠臣
- 17.
侥天之幸释义:“侥天之幸”,应该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侥”是动词,有偶然得到或意外地受到之意。后面的“天之幸”是一个偏正短语,“天”是“幸”的定语,是“上天”、“老天”的意思。“天之幸”应是“上天宠幸”之意。“侥天之幸”意为由于偶然的原因意外地受到上天的宠幸,获得成功或免去了灾祸。
- 18.
便习释义:⒈熟悉;熟习。⒉引申为习惯。⒊君主左右受宠幸的近臣、后妃。⒋阿谀奉承。
- 19.
便辟释义:⒈亦作“便僻”。 谄媚逢迎。《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 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南史·王晏传》:“﹝ 王晏 ﹞性甚便僻,渐见亲侍,常参议机密。”唐 王勃《平台秘略论·褒客》:“便辟脂韦饰其迹,甘言巧辞运其辩。”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直隶,为帝都者七百餘年,举天下便僻巧媚之士凑集焉,加以从龙入关之裔,驱恣淫佚,恣慢横暴。”⒉指谄媚逢迎之人。《书·冏命》:“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⒊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管子·立政》:“三本者不审,
- 20.
倚昵释义:谓受信用和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