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 [wǔ jiā]
1. 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指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五帝。谓五行家。指黄帝、颛顼、夏、殷、周五代的历法。指治《春秋谷梁传》的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五人。今文经学家指唐、虞、夏、殷、周五代。指北周、北齐、南朝·梁、南朝·陈、隋五朝。指传《春秋》的左氏、公羊氏、谷梁氏、邹氏、夹氏五人。
五家 引证解释
⒈ 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 周 代以五家为一比, 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以五家为一轨。
引《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
⒉ 指 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 五帝。
引《史记·天官书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
张守节 正义:“五家, 黄帝、高阳、高辛、唐 虞、尧 舜 也。”
⒊ 指 黄帝、颛顼、夏、殷、周 五代的历法。
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
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帝、顓頊、夏、殷、周 之历。”
⒋ 指传《春秋》的 左氏、公羊氏、穀梁氏、邹氏、夹氏 五人。参阅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卷一。
引何休 《<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彦 疏:“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 孔子,而《传》五家。”
⒌ 指治《春秋穀梁传》的 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 五人。
引《后汉书·贾逵传》:“虽为古学,兼通五家《穀梁》之説。”
李贤 注:“五家,谓 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 等,皆为《穀梁》。”
⒍ 谓五行家。
引《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李贤 注:“此言‘五家’,即谓五行之家也。”
⒎ 指 北周、北齐、南朝 梁、南朝 陈、隋 五朝。 《新唐书·令狐德棻传》:“议者以 魏 有 魏收,魏澹 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
引德棻 更与秘书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师 次 周 史,中书舍人 李百药 次 齐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陈 二史,秘书监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龄 总监。脩撰之原,自 德棻 发之。”
⒏ 今文经学家指 唐、虞、夏、殷、周 五代。
引清 刘书年 《周时书分四代》:“三科之条,五家之教。三科,谓 虞、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谓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夫三科五家,文质各异。”
五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井释义:⒈古代井田制的一种单位。 以九百亩为一井。《国语·鲁语下》:“有军旅之出则徵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过也。”《韩诗外传》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汉书·食货志》:“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朱子语类》卷一一○:“淮 上屯田须与画成一井,中为公田。”⒉一口水井;一眼泉水。北齐 刘昼《新论·类感》:“龙举一井,而云弥九天;虎啸一谷,而风扇万里。”《魏书·高祐传》:“又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供行客。”唐 姚合《咏盆池》
- 2.
一比释义:⒈周代地方的基层组织,五家为一比。 ⒉封建时代的刑名,指一次拷打追比。
- 3.
临济宗释义:中国 佛教禅宗南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 属于 南岳 怀让 法系。经 马祖、百丈、黄蘗 而至 唐 河北 临济院 义玄禅师,义玄 正式创立此宗,故名临济宗。其宗风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使人忽然省悟,为其特色。主要宗旨有“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等。下传六世,至 北宋 石霜 楚园 门下分为 黄龙、杨岐 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公元十二、三世纪间相继传入 日本,今仍流行。
- 4.
乡闾释义:⒈亦作“鄊閭”。 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閭”泛指民众聚居之处。《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乡閭之什伍。”《南齐书·礼志上》:“郡县有学,乡閭立教。”宋 王安石《原教》:“夫妇者无失其为夫妇也,率是也有赏,不然则罪,乡閭之师,族酇之长。”⒉家乡;故里。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少称乡閭,长闻邦国。”宋 曾巩《应举启》:“足跡不游於场屋,姓名不署於乡閭。”元 秦竹村《行香子·知足》曲:“壮岁乡閭,养志闲居。”清 朱彝尊《题张上舍劭竹林独坐图》诗:“十年不对乡閭竹,垞北垞南思杀
- 5.
云门三句释义:为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禅师用以接化学人之三种语句,即: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三句。五家宗旨纂要卷下卍续一一四·二七八上):‘云门示众云:“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众无语。
- 6.
云门宗释义:中国 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五代 文偃(公元864-949年)创建于 韶州 云门山(今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故名。在 北宋 与临济宗并盛,至 南宋 时衰落不传。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南宗大师云门宗创始人 文偃 作《北邙行》,不像 遗则 那样自称吾知之矣。”
- 7.
五传释义:⒈指传述《春秋》的左氏、公羊、穀梁、邹氏、夹氏五家。“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见(《汉书·艺文志》)后世仅传三传。⒉谓传授至第五代弟子。
- 8.
五家释义:⒈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周 代以五家为一比,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以五家为一轨。《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⒉指 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 五帝。《史记·天官书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张守节 正义:“五家,黄帝、高阳、高辛、唐 虞、尧 舜 也。”⒊指 黄帝、颛顼、夏、殷、周 五代的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
- 9.
五家七宗释义:佛教禅宗宗派。五家,指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临济宗后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与上述五家并称“七宗”。
- 10.
五浆释义:五家卖浆的。
- 11.
什伍释义:⒈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 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礼记·祭义》:“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郑玄 注:“什伍,士卒部曲也。”孔颖达 疏:“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唐 柳宗元《贞符》:“然后强有力者出而治之,往往为曹於险阻,用号令起,而君臣什伍之法立。”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九:“艺祖 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以为兵,连营以居之,什伍相制,束以军法。”⒉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管子·立政》:“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史记·商君列
- 12.
伍人释义:古代军队或户籍编在同伍的人。《墨子·号令》:“伍人不得斩,得之除。”《汉书·酷吏传·尹赏》:“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 长安 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悉籍记之。”颜师古 注:“五家为伍。伍人者,各其同伍之人也。”
- 13.
伍长释义:古代军制以五人为伍,户籍以五家为伍,每伍有一人为长,称为“伍长”。 参见《周礼·夏官·序官》、《管子·立政》。《汉书·循吏传·黄霸》:“置父老、师帅、伍长。” 宋 苏辙 《私试进士策问》之二:“及有军旅之事,则以比长为伍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军目》:“伍长管四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第三节:“这种豪强的人连做个伍长的资格也没有。”
- 14.
保伍释义: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 15.
党族释义:⒈党与和亲族。⒉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北史·拓跋孝友传》:“令制百家为党族,二十家为閭,五家为比隣。”
- 16.
十浆五馈释义:十家卖浆者之中有五家争先送来。本指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
- 17.
千社释义:谓二万五千家。《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自 莒 疆以西,请致千社。”杜预 注:“二十五家社;千社,二万五千家。”《史记·齐太公世家》:“鲁昭公 辟 季氏 难,奔 齐。齐 欲以千社封之。”
- 18.
南北宗释义:⒈我国佛教禅宗的两个派别。 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慧能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北宗为神秀所创,主张“渐悟说”,行于北方。故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后世南宗大行,分为“五家七宗”。参阅《坛经·顿渐品》。⒉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⒊我国山水画自唐以后的两种流派。南宗源于王维,重渲染而少钩勒;北宗源于李思训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其说始于明董其昌,有崇南抑北倾向。见《容台别集·画旨》。
- 19.
县鄙释义:⒈县与鄙。均古代行政区划之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荀子·富国》:“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吕氏春秋·孟夏》:“命司徒,巡行县鄙。”高诱 注:“县,畿内之县。县,二千五百家也。鄙,五百家也。”⒉泛指所属之县与鄙。《左传·昭公十九年》:“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晋 大夫而专制其位,是 晋 之县鄙也,何国之为?”宋 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且吾自诛权姦耳,而函首以遗之,则是虏之县鄙也,何国之为?”
- 20.
同伍释义:同一伍的人。古时军队五人为伍,户籍五家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