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sān fú]
1.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例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关汉卿《窦娥冤》
英[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
2. 专指末伏。
英[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
三伏 引证解释
⒈ 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引《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 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⒉
引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⒊ 三面埋伏;三重伏兵。
引《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 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
《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
《新唐书·北狄传·契丹》:“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国语词典
三伏 [sān fú]
⒈ 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引《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
《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⒉ 三重伏兵。
引《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三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女释义:⒈已到服力役年龄的成年女子。《墨子·备城门》:“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汉书·严安传》:“﹝ 秦 ﹞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文献通考·户口二》:“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丁女并半之。”⒉指火。丙丁为火。道教以六丁为阴神,名:“六丁玉女”,故以“丁女”称火。宋 苏轼《云龙山观烧得云字》诗:“丁女真水妃,寒山便火耘。”宋 苏轼《真一酒歌》:“壬公飞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尝。”王文诰 辑注:“次公 曰:‘壬公言水也,丁女言火也,既出华池之水,则
- 2.
三伏释义:⒈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⒉特指末伏。
- 3.
三庚释义:⒈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⒉三伏。
- 4.
下伏释义:三伏中的末伏。
- 5.
中伏释义:⒈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⒉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二伏。见〖三伏〗。
- 6.
伏中释义:指三伏期间。
- 7.
伏天释义:指三伏时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见〖三伏〗。
- 8.
伏日释义: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詔赐从官肉。”颜师古 注:“三伏之日也。”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宋 高承《事物纪原·正朔历数》:“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谓之伏日。”
- 9.
伏梢未尽释义:三伏天还没有过去,意犹未尽。
- 10.
冰井台释义:古台名。 建安 十八年 魏武帝 建于 邺城 西北。晋 陆翽《邺中记》:“北则 冰井臺,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石季龙 於 冰井臺 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之五:“从容 冰井臺,清池映华薄。”
- 11.
初伏释义:⒈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⒉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头伏。见〖三伏〗。
- 12.
庚伏释义: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庚伏”。
- 13.
庚暑释义:犹言三伏暑天。庚,庚伏。
- 14.
徂暑释义:⒈《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郑玄 笺:“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而六月乃始盛暑。”后因以称盛暑。晋 夏侯湛《大暑赋》:“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燌,天气曄其南升。”唐 卢照邻《七夕泛舟》诗之一:“河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宋 苏轼《和连雨独饮》诗之二:“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郑泽《答钝根》诗之二:“余家 金华 麓,徂暑悲分影。炎嚣信两忘,但惜长途梗。”⒉指季夏。《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纂要》:“季夏亦曰徂暑。”徐坚 注:“徂,往也,言暑始往也。”@
- 15.
数伏释义:进入伏天;伏天开始。见〖三伏〗。
- 16.
晌晴释义:天晴。《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他的心里像三伏的天气,一阵晌晴一阵雷雨,很不是滋味。”
- 17.
末伏释义:⒈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 ⒉通常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也叫终伏、三伏。
- 18.
水汪释义:水洼。陈登科 等《破壁记》第一章:“地面上坑坑洼洼,还积着水,安东 低头对着一滩水汪,照着自己已经斑白的头发。”《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头伏、二伏到三伏,干部群众并肩转战,大小河湖渠塘水汪,统统来个兜底翻。”
- 19.
河朔饮释义:《初学记》卷三引 三国 魏 曹丕《典论》:“大驾都 许,使光禄大夫 刘松 北镇 袁绍 军,与 绍 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 云以避一时之暑,故 河 朔有避暑饮。”后因以“河朔饮”指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
- 20.
淋浪释义:⒈流滴不止貌。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宋 司马光《和冲卿崇文宿直睹壁上题名见寄并寄邵不疑》:“况当三伏深,霑汗尤淋浪。”明 沉璟《义侠记·挂罗》:“这一条血路广,染衣衫犹自淋浪。”清 查慎行《平越遇雷玉衡口占赠之》诗:“急雨淋浪茅店外,乱山高下马蹄前。”柳亚子《放歌》:“仰面出门去,泪下何淋浪!”⒉沾湿貌。宋 王安石《和王司封会同年》:“直须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元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萧颯天涯鬢,淋浪醉后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宽譬哀情,而衿袖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