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 [wǔ guān]
1. 外交代表的军事顾问,为国家军事机关派驻外国的代表,是使馆组成人员之一。
英[ military attaché; ]
2. 指军官。
英[ officer; ]
武官 引证解释
⒈ 担任军职的官员。
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
晋 庾亮 《与郗鉴笺》:“主上自八九岁以及成人,入则在宫人之手,出则唯武官小人。”
《红楼梦》第三六回:“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諫,邀忠烈之名。”
⒉ 指军事官职。
引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欲与一武官,而其人不愿,乃赐田十顷免徭役杂赋云。”
⒊ 驻外使馆的组成人员的一种。通常由一国的军事部门派遣军事人员担任。职责是代表本国军事主管部门处置同驻在国军事主管部门之间的军事交往事宜。同时也是本国外交代表在军事问题上的顾问。武官享受外交特权。
国语词典
武官 [wǔ guān]
⒈ 武职官员。相对于文官而言。
反文官
⒉ 专指驻外使馆的武职官员。多由三军军官中选派,担任军事性职务。
武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南一尉,西北一候释义:谓设官镇守南北边疆。尉、候,武官名。《汉书·扬雄传下》:“今大 汉 左 东海,右 渠搜,前 番禺,后 陶涂。东南一尉,西北一候。”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会稽 东部都尉也。敦煌、玉门关 候也。”北周 庾信《贺平邺都表》:“当今 鹿臺 已散,离宫已遣,兵藏武库,马入 华山 ……政须东南一尉,立於 比景 之南;西北一候,置於 交河 之北。”
- 2.
为渊敺鱼,为丛敺爵释义: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鸇也;为 汤 武 敺民者,桀 与 紂 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藪驱雀”。敺,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清 薛福成《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奸胥劣绅,且得窥其罅以滋扰累,为渊敺鱼,为丛敺爵,甚非计也。”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大小文武官员,都是助 紂 为虐,为渊敺鱼,为丛敺雀,立意藉端,陷害良民。”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
- 3.
七事释义:⒈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⒉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⒊唐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噦厥、针筒、火石。⒋同“七件事”。
- 4.
三铨释义:唐 代对文武官吏选授考课,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 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新唐书·选举志下》:“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銓,尚书、侍郎分主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选人先遭涂毁文书者,令三銓止除诈伪,余復旧规。”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选:一曰尚书銓,二曰中銓,三曰东銓。或云吏部东西銓并流外銓为三銓。’”按,唐 乾元 中侍郎
- 5.
上事释义:⒈正业。《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⒉指君事,国事。汉 刘安《上书谏伐南越》:“越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⒊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 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⒋指所上的奏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⒌接任;就职。《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延寿 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续资治通鉴
- 6.
下马牌释义:亦称“下马碑”。旧时宫殿及孔庙前,东西各立一碑,文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云云,俗称“下马牌”。清 袁枚《随园随笔·孔庙》:“金章宗 明昌 二年詔,孔庙前置下马牌。”清 俞樾 有《茶香室四钞·孔庙下马碑》。
- 7.
不拜释义:⒈古代以拜为谒见上级的礼节。 武官披甲,屈伸不便,允许不拜。《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⒉不接受任命。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宋书·南平王穆铄传》:“﹝ 元嘉 ﹞二十六年,进号平西将军,让不拜。”宋 洪迈《夷坚乙志·刘若虚》:“后七年,始以特奏召试大廷,又入五等为助教,纳敕不拜。”
- 8.
两举释义: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先朝时,锁厅举进士者。时有一人以为奇异,试不中,皆以责罚为私罪。其后,詔文官听应两举,武官一举,不中者不获罚。”《元史·选举志一》:“蒙古、色目人,年三十以上两举不第者,与教授。”
- 9.
两班释义:古代帝王朝会,官员依文武分成东西两列,谓之两班。 亦借指文武官员。
- 10.
中军官释义:明 代总督、巡抚的侍从武官。
- 11.
中军将军释义:武官名。晋 代始置,南北朝 仍有此官号。《晋书·武帝纪》:“﹝ 泰始 元年﹞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
- 12.
主仗释义:⒈武官名。⒉信赖。
- 13.
九参官释义:唐 时三品以上的武官,一月朝参九次,故称。
- 14.
云骑释义:⒈众多的骑兵。《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云骑乱 汉南,宛 郢 皆扫盪。”吕向 注:“云骑,言多如云也。”南朝 齐 谢朓《永明乐》诗之六:“络络结云骑,奕奕泛戈船。”唐 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留别崔侍御》诗:“太尉杖旄鉞,云骑绕 彭城。”⒉古代武官名。《隋书·百官志上》:“天监 六年,置左右驍骑,左右游击将军,位视二率。改旧驍骑曰云骑,游击曰游骑。”《宋史·兵志一》:“﹝ 建隆 ﹞二年,改左右雄捷、左右驍武军并为驍捷,左右备征为云骑。”
- 15.
仗马释义:⒈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鉞立于 紫宸门 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⒉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 令。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
- 16.
伎术官释义:指医官、太史官等有某种技艺或术数的官吏。宋 赵昇《朝野类要·爵禄》:“伎术官服色:医官、并太史官,谓之文官头,武官尾,盖初入仕著緑,及格则换紫,并红鞓带,又及和安春官大夫,则或特转之类,而医官又有特赐金带者。”《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九月,己巳,詔:‘伎术官自今不得如 京 朝官用考课迁陟。’”
- 17.
佥坐释义:同坐在两旁;陪坐。 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余以刑部主事虑囚 江 北,见巡抚必侍坐,抵家及所过道路,遇之皆然。惟审録旧规,以勑諭事重,且多年深正郎,故有僉坐之説。”《清史稿·礼志十》:“顺治 十三年,定直省文武官相见礼,提督见总督,入中门,至仪门下马,升堂三揖。总督正坐,提督僉坐,迎送不出堂檐。”
- 18.
佽飞释义:⒈即 佽非。春秋 楚 勇士。唐 李白《观佽飞斩蛟龙图赞》:“佽飞 斩长蛟,遗图画中见。”金 元好问《观淅江涨》:“佽飞 鬭蛟鱷,燃犀出麟介。”后亦泛指勇士。清 赵翼《邵松阿落一齿已而落处更生贺诗》:“童子行先尊胜队,孩儿兵压佽飞杰。”详“佽非”。⒉汉 武官名。少府属下左弋,自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名为“佽飞”,掌弋射。《汉书·冯奉世传》:“今发 三辅、河东、弘农 越 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 呼速絫、嗕种,方急遣。”后亦泛指武官。宋 王禹偁《大阅赋》:“肃肃弋戟,鏜鏜鼓鉦。期门佽飞,云蒸而鳞萃。”清
- 19.
使臣房释义:宋 代缉捕武官的公事房。
- 20.
使臣释义:⒈旧指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⒉宋朝专管缉捕的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