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枪 [yáng qiāng]
1. 旧指西式枪支。
洋枪 引证解释
⒈ 旧指西式枪支。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况且他洋枪在手,只要把机簧一扳,就不是好顽的了。”
丁玲 《母亲》四:“就在那天夜晚,果真起了事,就在考棚那边,传来一阵零落的洋枪声。”
国语词典
洋枪 [yáng qiāng]
⒈ 武器名。用火药发射子弹射击。由西洋传入我国,故称为「洋枪」。也作「洋鎗」。
引《老残游记·第四回》:「那强盗抢过之后,打著火把出城,手里拿著洋枪,谁敢上前拦阻。」
《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几十匹马,骑马的都是武官,一个个手里拿著六响的洋枪,或雪亮的钢刀。」
洋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俵散释义:⒈散发,分发。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一》:“百姓合散蚕盐,每年祇二月内一度俵散,依夏税限纳钱。”宋 欧阳修《青州言青苗钱第一札子》:“臣伏见朝廷新制俵散青苗钱以来,中外之议,皆称不便,多乞寝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郭孝成《江苏光复纪事》第一节:“即将局内洋枪,以次俵散於各军人。”⒉抒发。元 乔吉《水仙子·赠柔卿王氏》曲:“眼角头传芳事,樽前席上歌艷词,俵散相思。”
- 2.
土枪释义:指用土法制造的枪。 与“洋枪”相对。枪膛内装以火药、铁砂等。
- 3.
枪头刀释义:安在枪头上的刺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最是这洋枪队好看……有上了枪头刀的,有不曾上枪头刀的。”
- 4.
洋枪释义:旧指西式枪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况且他洋枪在手,只要把机簧一扳,就不是好顽的了。”丁玲《母亲》四:“就在那天夜晚,果真起了事,就在考棚那边,传来一阵零落的洋枪声。”
- 5.
狂啸释义:⒈狂狡啸聚。 指聚众作乱。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八:“上怪问之,驤 曰:‘臣解秩时,实无烽警。蜀 民浮窳,易扰难安,以物情料之,但恐狂啸不测。’既而不久,李顺 果叛,时皆伏其先见。”参见“狂狡”。⒉猛烈的呼啸。《历史研究》1976年第2期:“迎候他的并不是亲善的黄旗,而是洋枪大炮的狂啸。”
- 6.
练军释义:清 代军队编制的名称。清 代练军之创建,酝酿于 咸丰 年间。同治 元年于 天津 创练洋枪队。二年,以 直隶 额兵酌改练军。四年,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 直隶 六军,始定练军之名。各省练兵乃踵行之。练军虽在额设制兵内选择,而营哨饷章均按 湘 淮 军制,与防军相同。练军驻屯于通都重镇,其作用亦与防军相同。光绪 中叶后,防、练军均改为巡防队。光绪、宣统 之间又改为陆军。参阅《清史稿·兵志三》。
- 7.
花头勇释义:指 法国 组织的洋枪队士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买忒勒与史致谔函》:“本统领所带花头勇,每月薪俸等类共银七千两,係合洋一万元。”原注:“‘緑头’、‘花头’係 英 法 洋枪队简称。按 许瑶光《谈浙》説:‘法国 用花布缠头,英国 则用緑布,故人呼緑头、花头云。’”
- 8.
花绿头释义:英 法 组织的洋枪队士兵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