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丈二释义:数量词。十进制的度量衡往往将量词前置表示整数量,数词后置表示分数量。丈二,为一丈二尺。
- 2.
右相释义:官名。 春秋 齐景公 始置左右相各一,秦 及 汉 初因之。文帝 以后置丞相一人。北齐、北周 设左右丞相。唐玄宗 开元 初年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天宝 初复其旧,乃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南宋、元、明 皆曾设左右丞相,后废。
- 3.
后来释义:⒈“后来”跟“以后”的分别。a)“以后”可以单用,也可以作为后置成分,“后来”只能单用,例如只能说“七月以后”,不能说“七月后来”。b)“以后”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将来,“后来”只指过去,例如只能说“以后你要注意”,不能说“后来你要注意”。⒉后到的;后成长起来的:后来人。
- 4.
后置词释义:⒈后置的词或词缀;尤指有前置词功能的词或后缀(如在cityward中的-ward)⒉后置的词。
- 5.
听涛观海释义:观看大海的美景,倾听着波涛的声音。意指一种境界,就是成功以后置身事外,不以此为喜。
- 6.
土家语释义: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我国 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的 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吉首、泸溪 等县。分南北两个方言。复元音和鼻化元音较多,北部方言没有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动词的体、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助词表示。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大都在名词之后,但带后置助词的形容词则在名词之前。
- 7.
夜郎释义:中国古族名和古国名。 战国至汉时主要分布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及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经营农业。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汉武帝时,大臣唐蒙上书武帝修治夜郎道路,用夜郎精兵征服南越,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破南越后置牂牁郡,封夜郎侯为王,授王印夜郎滇池。--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 8.
女职释义:⒈犹女功。 三国 魏 曹植《叙愁赋》:“迄盛年而始立,脩女职于衣裳。”赵幼文 校注:“女职,即 曹大家《女诫》之妇功。《孔雀东南飞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可资参证。”《天雨花》第十一回:“合当深闭居闺阁,勤攻女职自劳心。”⒉妇人、女子的职分。唐 房千里《杨娼传》:“娼 有慧性,事帅尤谨。平居以女职自守,非其理不妄发。”⒊也特指未嫁女子的职分。清 李渔《奈何天·忧嫁》:“我儿,你女职将终,妇道伊始。”⒋宫内女官名。《北史·后妃传序》:“孝文 改定内官……后置女职,以典内事。”
- 9.
如坐针氊释义:《晋书·杜锡传》:“性亮直忠烈,屡諫 愍怀 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 锡 常所坐处氊中,刺之流血。”后以“如坐针氊”比喻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三国演义》第二三回:“王子服 等四人面面相覷,如坐针氊。”《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姑娘此时心慌意乱,如生芒刺,如坐针氊。”谷峪《萝北半月》:“全庄的群众和领导人员都焦急地等待着,如坐针毡。”
- 10.
婆欢喜释义:⒈即大炭墼。烧红后置炉中用以取暖。宋 范成大《雪中送炭与龚养正》诗:“烦君笑领婆欢喜,探借新年五日春。”⒉后亦称欢喜团。参阅 清 顾禄《清嘉录·欢喜团》。
- 11.
宴礼释义:周 天子招待诸侯设享礼,招待诸侯之卿用宴礼。享礼用体荐,宴礼用折俎。折俎即殽(或写作餚)蒸。《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杨伯峻 注:“折俎即殽蒸,因折断其骨节而后置之俎上,故亦曰折俎。”《国语·周语中》:“子弗闻乎,禘郊之事,则有全烝;王公立飫,则有房烝;亲戚宴饗,则有餚蒸。今女非他也,而叔父使 士季 实来修旧德,以奬王室。唯是先王之宴礼,欲以貽女。余一人敢设飫禘焉,忠非亲礼,而干旧职,以乱前好?”
- 12.
戒晨鼓释义:古代报晨昏的鼓。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漯水》:“魏 神瑞 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参见“戒晨”。
- 13.
折俎释义:⒈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 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徵圣》:“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⒉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唐 毛杰《与卢藏用书》:“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 14.
文渊阁释义:⒈明 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之所。明太祖 始建于 南京 奉天门 东。成祖 迁都 北京,又于宫内东庑南建 文渊阁。后置 文渊阁 大学士。《明史·艺文志一》:“永乐 四年,帝御便殿閲书史,问 文渊阁 藏书。”⒉清 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乾隆 四十年(1775年)修建,在 北京 旧紫禁城内。《四库全书》第一份写成,即藏其中。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 15.
毡针释义:亦作“氊针”。比喻隐藏在内的尖刺。语本《晋书·杜锡传》:“﹝ 锡 ﹞性亮直忠烈,屡諫 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 锡 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宋 范成大《墙外卖药者家有十口一日不出即饥寒矣》诗:“十日啼号责望深,寧容安稳坐氊针?”清 赵翼《问鱽鱼》诗:“本谓毡针莫敢坐,谁料頷珠终被摘。”
- 16.
登闻释义:⒈犹上达。《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於天。”孔颖达 疏:“﹝ 紂王 ﹞不念发闻其德令之馨香,使祀见享,升闻於天。”宋 王得臣《麈史·睿谟》:“郑毅夫 尝説 艺祖 朝,声登闻,求亡猪者。”⒉“登闻鼓院”的省称。晋 以来有登闻鼓之设,宋 景德 四年置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明 以后置于通政院。宋 叶适《陈秀伯墓志铭》:“绍兴 六年,上书登闻,陈策十二。”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十:“於是 承珪 乃为 犍 改名 中正,俾诣登闻,始得召见。”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
- 17.
蚕室释义:⒈古代王室饲蚕的宫馆。《礼记·祭义》:“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孔颖达 疏:“公桑蚕室者,谓官家之桑,於处而筑养蚕之室。”《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太后置蚕室织室于 濯龙 中,数往来观视以为娱乐。”《晋书·礼志上》:“汉 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参见“蚕宫”、“蚕馆”。⒉古代执行宫刑及受宫刑者所居之狱室。《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 既生降,隤其家声,而僕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张铣 注:“蚕室,汉 行割刑之室,使其避风养疮者。”《汉书·张安世传》:“初,安世 兄 贺 幸
- 18.
针毡释义:亦作“针氊”。亦作“鍼毡”。置针于其中的毡。坐于其上,令人片刻难安。语出《晋书·杜锡传》:“﹝ 杜锡 ﹞屡諫 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 锡 常所坐处氊中,刺之流血。”宋 苏轼《迁居临皋亭》诗:“剑米有危炊,鍼毡无稳坐。”清 李渔《慎鸾交·私引》:“我待把针氊强坐,当不的目光如火。”鲁迅《彷徨·弟兄》:“他坐着,却似乎所坐的是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