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 [shēng dài]
1. 喉腔两侧两片覆盖喉粘膜的韧带皱襞,受到呼出气流的振动,能发出声音。
英[ vocal cord; ]
2. 电影胶片一侧记录着声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学方法记下的声音的纹理。
英[ sound track; ]
声带 引证解释
⒈ 发音器官的主要部分。是两片带状的纤维质薄膜,附在喉部的勺状软骨上,肺内呼出气流振动声带,即发出声音。声带的厚薄、长短和松弛的程度,决定声调的高低。
⒉ 电影胶片一侧记录声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学方法记下的声音的纹理。
国语词典
声带 [shēng dài]
⒈ 动物喉头中间附列的两条韧带。绷于喉头软骨的两旁,中留三角形的声门,呼气时,气过声门,激韧带颤动而发声。
⒉ 记录声音于电影、电视软片左侧的曝光部分。通常分面积式与密度式两种,另有一种 磁性声带。
声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带音释义:发音时声带不振动。见〖带音〗。
- 2.
伪音释义: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假装的声音”,意思就是伪装成别的声音,这就是伪声。 伪声可用于多方面,大部分用于反串。伪声有三大要素,一是声带,二是气息,三是共鸣。伪声也包括同性别间声音的模仿。
- 3.
元音释义:声带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到阻碍而发出的声音,如普通话语音的a,e,o,i,u,ü等。 也叫母音。发元音时鼻腔不通气,要是鼻腔也通气,发的元音就叫鼻化元音。普通话语音中ng尾韵儿化时元音变成鼻化元音。
- 4.
全浊释义:音韵学用语。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并、定、群、邪、禅、从、床等声母均是全浊声母。
- 5.
全清释义:音韵学用语。 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不振动。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帮、非、端、知、见等声母均是全清声母。
- 6.
剪辑释义:⒈影片、电视片的一道制作工序,按照剧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要求,把拍摄好的许多镜头和声带,经过选择、剪裁、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片或电视片。⒉经过选择、剪裁,重新编排:剪辑照片。⒊指这样编排的作品:新闻图片剪辑。话剧录音剪辑。
- 7.
勺状软骨释义:喉部上方的三角形小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上部,左右各一。声带附着在勺状软骨前部的突起部位。
- 8.
半元音释义: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较弱,摩擦较小,介于元音与辅音之间的一种辅音。如汉语拼音yi[ji]、wu[wu]、yu[чy]开头的y[j]、w[w]、y[ч]。
- 9.
发音器官释义:⒈人类发音的结构,主要包括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⒉脊椎动物和许多高等无脊椎动物能发出声音的器官,如声带、鸣器等。
- 10.
咳嗽释义:喉部或气管的黏膜受到刺激时迅速吸气,随即强烈地呼气,声带振动发声。咳嗽是保护性的反射动作,能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或分泌物,也是某些疾病的症状。
- 11.
喉塞音释义:声带紧闭,然后突然打开而发出的辅音,如上海话的“一、十、百”等字收尾的音,国际音标用[ʔ]来表示。
- 12.
喉擦音释义:声带靠近,气流从中挤出而发出的辅音,如上海话的“好、鞋”等字起头的音,国际音标分别用[h]和[ɦ]来表示。
- 13.
喉音释义:⒈语音学名词。气流受阻于声带所发出的辅音。可依发音方法不同而分为两种:喉塞音和喉擦音。⒉古音韵学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晓”、“匣”、“影”、“喻”四母。
- 14.
声带释义:⒈人类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韧带和黏膜皱襞(bì)组成,左右对称。两声带间裂隙叫声门裂。声音是由出入气管和肺的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的。声带的长短、松紧和声门裂的大小,影响声音的高低。⒉录有声迹的胶片和磁带。一般有声影片,大都采用光学声带。宽银幕立体声影片,则采用多路磁性声带。影片拷贝上的声迹,位于画面的旁边,放映时,经过放映机的发声装置,即能还原为声音。
- 15.
声门释义:两侧声带之间矢状方向的裂隙(空间);亦指围绕这个间隙的所有结构。
- 16.
失声释义:⒈不自主地发出声音:失声喊叫。失声大笑。⒉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痛哭失声。⒊由喉部肌肉或声带发生病变引起的发音障碍。患者说话时声调变低,声音微弱,严重时发不出声音。也叫失音。
- 17.
带音释义:发音时声带振动叫做带音,声带不振动叫不带音。普通话语音中元音都是带音的,辅音中的l、m、n、ng、r等也是带音的。别的辅音如p、f等都不带音。带音的是浊音,不带音的是清音。
- 18.
放映机释义:放映电影用的机器,用强光源透过影片上的形象,经过镜头映在银幕上。放映机附带光电设备,把影片上的声带变成声音。
- 19.
有声盒带释义:指盒式有声带。《文汇报》10:“有声盒带‘热’得快,‘冷’得也快,市场销售‘寿命’缩短。”参见“有声带”。
- 20.
有声带释义:录有音乐、戏剧等内容的磁带。《文汇报》10:“去年是本市有声盒带‘真功夫’的一年,不仅本市有几家实力雄厚的有声带生产、发行单位,而且 广东、湖北、云南、江苏 等省的产品也源源不断地涌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