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邑 [tóng yì]
1. 同县。
同邑 引证解释
⒈ 同县。
引《汉书·贾谊传》:“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 李斯 同邑,而尝学事焉,徵以为廷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元瑞 曾得祕本,后归之同邑 章无逸。”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九章第七节:“1876年,他执贽于同邑学者 朱次琦 门下,治 程 朱 兼及 陆 王 理学三年。”
同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同邑释义:同县。 《汉书·贾谊传》:“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 李斯 同邑,而尝学事焉,徵以为廷尉。”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元瑞 曾得祕本,后归之同邑 章无逸。”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九章第七节:“1876年,他执贽于同邑学者 朱次琦 门下,治 程 朱 兼及 陆 王 理学三年。”
- 2.
希觏释义:罕见。元 伊世珍《嫏嬛记》:“季女赠贤夫以緑华寻仙之履,素丝锁莲之带,白玉不落之簪,黄金双蝶之钮,皆製极精巧,当世希覯之物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辛丑二宗伯》:“又三年辛丑,而 陆 之同邑 张以 诚举状元,适值一甲子。陆 喜甚,以年弟帖投之,虽属戏剧,然实清朝所希覯者。”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碑文完好,字体朴茂,亦希覯之物。”
- 3.
未笄释义:旧指女子未成年。 明 文徵明《敕封承德郎陈君墓表》:“同邑 莫公 讳 淮 之女,生而愿谨,未笄归君。”《孟子·滕文公下》“臣东征,绥厥士女”清 焦循 正义::“虽未冠之士、未笄之女亦且绥之。”参见“及笄”。
- 4.
泝溯释义:亦作“泝遡”。 推求,索源。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引》:“余窃慨之,殷忧暇日,紬绎简书,採摭异同,参伍今昨,剗剔诬伪,泝遡本真,滙为一编。”清 周亮工《<袁周合刻稿>序》:“予与 圣衣 同邑里,与 仍叔 为二十年旧交,既能泝溯一原,而两美必合。”
- 5.
邑人释义:同邑的人。
- 6.
邑姻释义:同邑中的姻亲。
- 7.
邑子释义:同邑的人;同乡。《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臣之邑子,素知之。”唐 杜甫《大觉高僧兰若》诗:“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宋 叶适《叶君宗儒墓志铭》:“故人邑子,常候门下。”清 方文《李仙亭》诗:“闻有石亭名尚在,重来邑子意偏亲。”自注:“邑子,《汉书·疏广传》谓同邑子也。”
- 8.
邑里释义:⒈乡里。《墨子·尚贤中》:“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宋 陈师道《<茶经>序》:“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於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清 俞蛟《梦厂杂著·李少白传》:“李杜,字 少白,与余同邑里。”⒉指乡里的人民。《吕氏春秋·诬徒》:“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慙於知友邑里。”《后汉书·朱暉传》:“自去 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清 归庄《噫嘻》诗之二:“虏方逼断髮,邑里尽夷蛮。”⒊乡贯;籍贯。唐 刘知几《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