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亡 [dùn wáng]
1. 亦作“遯亡”。
2. 逃亡。
4. 犹散失。
遁亡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遯亡”。
⒉ 逃亡。
引《东观汉记·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 当袭父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遯亡七年,所守弥固。”
《新唐书·突厥传上》:“高宗 责曰:‘ 頡利 败,尔不辅,无亲也; 延陀 破,尔遯亡,不忠也。’”
⒊ 犹散失。
引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真气潜遁亡,半夜忽发霍。”
遁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致国释义:传国;让国。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诛 颜 之时天子死,叔术 起而致国于 夏父。”何休 注:“言 叔术 本欲让,迫有诛 颜 天子在尔,故天子死则让。”《史记·刺客列传》:“诸樊 知 季子札 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於 季子札。”《后汉书·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当袭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遁亡七年。”
- 2.
遁亡释义:⒈亦作“遯亡”。 逃亡。《东观汉记·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 当袭父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遯亡七年,所守弥固。”《新唐书·突厥传上》:“高宗 责曰:‘頡利 败,尔不辅,无亲也;延陀 破,尔遯亡,不忠也。’”⒉犹散失。宋 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真气潜遁亡,半夜忽发霍。”
- 3.
遗意释义:⒈死者生前或临终时的意见、愿望。 《后汉书·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当袭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篤。”《三国志·魏志·东海定王霖传》:“明帝 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 霖 异於诸国。”《陈书·袁泌传》:“其子述 泌 遗意,表请之,朝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謚曰 质。”⒉指前人的心愿、意见。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起居注》:“江陵相 定议,以修撰、编、检、史官充日讲者,日轮一员,记注起居,兼録圣諭詔册等。今日之制,即本 江陵 遗意也。”⒊前人或古代事物留下的意
- 4.
飞炼释义:亦作“飞鍊”。谓去除丹砂中的杂质以炼丹。《新唐书·裴潾传》:“自言飞鍊为神,以訹权贿,伪穷情得,不耻遁亡。岂可信厥术,御其药哉?”《资治通鉴·唐玄宗先天元年》:“琚(王琚)曰:‘能飞炼、詼嘲。’”胡三省 注:“飞鍊,谓飞丹砂以鍊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