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 [xún fǔ]
1. 古代官名,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军政、民政的官员。
英[imperial inspector; provincial governor;]
巡抚 引证解释
⒈ 巡察安抚。
引汉 班固 《车骑将军窦北征颂》:“亲率戎士,巡抚疆城。”
《北齐书·后主纪》:“是月,以水涝遣使巡抚流亡人户。”
《明史·太祖纪三》:“乙丑,皇太子巡抚 陕西。”
⒉ 官名。 明 洪熙 元年始设巡抚专职。 清 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揽全省军事、吏治、刑狱、民政等,职权甚重。
引《明史·宣宗纪》:“大理卿 胡概 、参政 叶春 巡抚南畿 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朝廷见他强干精明,材堪大用,便放了 四川 巡抚。”
《清史稿·职官志三》:“巡抚,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羣吏,会总督以詔废置。”
⒊ 指任巡抚之职。
引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 乾隆 ﹞五十九年, 毕秋帆 先生奉命巡抚 山东。”
国语词典
巡抚 [xún fǔ]
⒈ 巡视安抚。
引汉·班固〈窦将军北征颂〉:「亲率戎士,巡抚疆域。」
《晋书·卷四十六·刘颂传》:「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
⒉ 职官名。明代始设,职责为代天子巡视天下。至清朝则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民政等。
巡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大宪释义:清 代地方官员对抚台(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提刑按察使)的合称。《冷眼观》第二回:“我们应酬多,一年三百六十日,差不多三大宪上司衙门里的幕友,倒有三百五十天在 钓鱼巷 做议政厅。”
- 2.
三涂释义:⒈山名。在 河南 嵩县 西南,伊水 之北,亦称 崖口,又称 水门。《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四岳 三涂,实不一姓;金城汤池,未若人和。”⒉同“三途”。佛教语。《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新唐书·傅奕传》:“西域 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明 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言虏求佛经》:“示之以三涂六道之苦,诱之以人天福果之説。”清 蒋士铨《临川梦·谱梦》:“情将万物羈,情把三涂繫,《小雅》《离骚》结就
- 3.
中军官释义:明 代总督、巡抚的侍从武官。
- 4.
亚卿释义:⒈周 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左传·文公六年》:“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 秦,为亚卿焉。”《史记·乐毅列传》:“乐毅 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 以为亚卿。”⒉唐 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唐 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公讳 晋 ……迁祕书少监,歷太府、太常二寺亚卿。”明 于谦《寄内》诗:“班资忝亚卿,巡抚歷边徼。”
- 5.
佥坐释义:同坐在两旁;陪坐。 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余以刑部主事虑囚 江 北,见巡抚必侍坐,抵家及所过道路,遇之皆然。惟审録旧规,以勑諭事重,且多年深正郎,故有僉坐之説。”《清史稿·礼志十》:“顺治 十三年,定直省文武官相见礼,提督见总督,入中门,至仪门下马,升堂三揖。总督正坐,提督僉坐,迎送不出堂檐。”
- 6.
侍教生释义:明 代后期御史对巡抚的自称。亦泛用为公卿对缙绅的自称。多用于名帖或其他书面文字中。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御史于巡抚,尚犹投刺称晚生侍坐也。辛卯以后,则僉坐矣,寻称晚侍生正坐矣,又称侍教生矣,已而与巡抚彼此俱称侍生矣。”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古道》:“惟京卿尚有之,侍郎则称年晚生,尚书则仅年侍教生。”亦省作“侍教”。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古道》:“近年 申吴县 七旬,萧岳峰 大司马其同年也。时 申 久居林,萧 已晋三孤,尚於祝文称‘侍教’,他可知矣。”
- 7.
入市释义:古代常在市曹行刑,故称绑赴刑场正法为“入市”。明 张居正《又答大同巡抚贾春宇》:“彼计沮气衰,将自敛矣。近闻已就羈紲,入市有日,未知究竟如何?”
- 8.
八关释义:指八个关口。(1)指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 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 也。”(2)指 明 末 腾越州 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 万历 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 巡抚 陈用宾 筑,名为 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 季 中 英 勘定 滇 缅 边界,虎踞、天马、汉龙 三关划属 缅甸。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
- 9.
关帝释义:即 三国 蜀 关羽。 明 万历 二十二年进爵为帝,故称。清 袁枚《新齐谐·十八滩头》:“湖南 巡抚某平时敬奉 关帝。每月旦先赴 关 庙行香求籤,问本年休咎。”清 冯桂芬《关帝觉世真经阐化编序》:“诸神之中,又惟 关帝 为絶特,生为人臣,没为帝君,一也。”茅盾《疯子》:“除了画 关帝、画 曹操、画 奎星、这位 阿三 又能塑菩萨。”
- 10.
军门释义:明代把总督或巡抚叫军门。清代把提督或加提督衔的总兵叫军门。
- 11.
分巡道释义:古代官名。唐 代遣使分道出巡,称为分巡某某道。明 代于按察司之下设立按察分司,其长官负责监督、巡察其所属州、府、县的政治和司法等方面的情况,谓之“分巡道”,皆戴按察副使或佥事等衔。清 初仍之,乾隆 时裁衔存官,代表巡抚分巡其地。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当今年二月间,林铭球 同 襄阳 分巡道 王瑞柟、总兵 左良玉 秘密定计。”
- 12.
初下马释义:一、指官吏初次到某地上任。如:张巡抚初下马徐州。二、尤指日本情色影业AV女优就是初次从出演有码影片转变到出演无码影片,简称“初下马”,“马”即是“马赛克”的意思。
- 13.
制军释义:⒈编制军队。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⒉明 清 时总督的别称。又称“制臺”。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巡抚折藩司之焰》:“咸丰 八九年间,昆明 何根云 制军总督 两江。”
- 14.
前躅释义:前人的遗范。南朝 宋 谢灵运《撰征赋》:“钦 仲舒 之睟容,遵缝掖於前躅。”唐 刘禹锡《登司马错故城》诗:“登临值萧辰,周览壮前躅。”清 龚自珍《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曰承前躅之养痈兮,丁南 赣 之多盗。”
- 15.
勒休释义:令官员退休。清 恽敬《书山东知县事》:“巡抚、按察使相继迁去,会大计,主者当知县年老,官勒休。”
- 16.
印务释义:旧指官署的印信和职务。 明 汤显祖《南柯记·卧辙》:“印务俱已交盘了,看黄金印文边角全,文书查交仓库盘。”《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府 前任 蘧太守 ……年老告病,已经出了衙门,印务是通判署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两湖 督宪奉了上諭,调补 两江 之后,便料理交代,这边的印务是奉旨交 湖北 巡抚兼署的。”
- 17.
参题释义:亦作“参提”。奏请朝廷惩处。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正德 中,巡抚勑諭,尚云重则参题,轻则发遣巡按御史及三司处。”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监·内臣辱朝士》:“然邇年矿税诸璫,凌轢督抚大臣,属视藩、臬、监司,参提郡邑长史,縉绅惨祸,又不可胜纪矣。”
- 18.
反逆释义:⒈相反。《史记·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 晋 其能毋乱乎?”⒉叛逆;谋反。《汉书·晁错传》:“吴王 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明史·宁献王权传》:“弟 弋阳王 奠壏 訐其反逆,巡抚 韩雍 以闻。”郭沫若《我的童年》二:“这大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⒊北齐 刑律有重罪十条,首为反逆,不在八议论赎之列。隋 唐 律承 北齐 制,置十恶之条,改称谋反。参阅《隋书·刑法志》。亦指谋反犯。《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反逆既异餘犯,虽欲矜恕,如何可得?”⒋颠簸。宋 苏轼《问养生》:
- 19.
吏议释义:⒈谓官吏议事。《史记·李斯列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清 龚自珍《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删弃文法,捐除科条,裁损吏议,亲总其大纲大纪,以进退一世。”⒉指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李周翰 注:“有司以 迁 为诬罔,天子终从狱吏之议。”宋 沉作喆《寓简》卷五:“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矣。”《清史稿·礼志十二》:“光绪 四年,贵州 巡抚
- 20.
外攘释义:对外抵御敌人。 宋 胡锜《拟力田诏》:“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外攘全赖于内修,指顾而莲妖荡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