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声 [shè shēng]
1. 汉代武官。射声校尉的简称。汉武帝初置八校尉之一。
3. 比喻射技精良。
射声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武官。射声校尉的简称。 汉武帝 初置八校尉之一。
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射声校尉掌待詔射声士。”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工射者也。冥冥中闻声则中之,因以名也。”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射声垂仁, 广汉 流渥。”
⒉ 比喻射技精良。
引唐 令狐楚 《少年行》:“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乍领射声兵,南都已沦倾。”
国语词典
射声 [shè shēng]
⒈ 职官名。射声校尉的简称。为汉武帝所置于京师的屯兵八校尉之一。官秩二千石,掌宿卫兵。因冥冥中闻声即射,故称为「射声」。
射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校释义:指 汉 代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賁七校尉。
- 2.
五校释义:⒈汉时对步兵、屯骑、长水、越骑、射声五校尉的合称。⒉西汉末高扈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称号。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 3.
五营释义:⒈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后汉书·顺帝纪》:“调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 李贤 注:“五营,五校也。谓长水、步兵、射声、屯骑、越骑等五校尉也。” 隋 虞世基 《讲武赋》:“选羽林於六郡,詔蹶张於五营。”⒉泛指诸军营。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 宋 刘克庄 《鹊桥仙·乡守赵计院生日》词:“四民香火,五营笳吹,来献一杯寿水。”
- 4.
亲郊释义:帝王亲出郊祀。《史记·孝武本纪》:“五帝,泰一 之佐也,宜立 泰一 而上亲郊之。”《晋书·冉闵载记》:“射声校尉 张艾 劝 閔 亲郊,以安众心,閔 从之,讹言乃止。”《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亲郊,亲出郊祀也。”《新唐书·裴寂传》:“贞观 初,太宗 亲郊,命 寂 与 长孙无忌 升金輅。”
- 5.
六率释义:⒈北周警卫之制,设左右武贲率掌武贲之士,左右旅贲率掌旅贲之士,左右射声率掌射声之士,左右骁骑率掌骁骑之士,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左右游击率掌游击之士,总称“六率”,由左右武伯分别统率。见《隋书·礼仪志七》。⒉唐有东宫六率,与十二卫分领府兵,所领军士各有名号:左右卫率府所领称射乘,左右司御率府所领称旅贲,左右清道率府所领称直荡。
- 6.
南都释义:⒈地名。东汉 光武帝 的故乡在 南阳郡,郡治 宛 在京都 洛阳 之南,因称 宛 为 南都。在今 河南省 南阳市。汉 张衡 有《南都赋》,李善 注引 挚虞 曰:“南阳郡,治 宛,在京之南,故曰 南都。”唐 李白《南都行》:“南都 信佳丽,武闕 横西关。”⒉明 人称 南京 为 南都。如 吴应箕 记 南京 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剴》诗:“乍领射声兵,南都 已沦倾。”
- 7.
吐噜释义:⒈蒙语。可惜。⒉方言。褪。⒊象声词。多形容子弹连梭发射声。亦指子弹连梭发射。
- 8.
吸声材料释义:吸声材料要与周围的传声介质的声特性阻抗匹配,使声能无反射地进入吸声材料,并使入射声能绝大部分被吸收。
- 9.
射声士释义:汉朝八校尉里的射声校尉所率领的士兵,即善射者,传说能在黑暗中闻声而射,百发百中。
- 10.
射声释义:⒈汉 代武官。射声校尉的简称。汉武帝 初置八校尉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射声校尉掌待詔射声士。”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工射者也。冥冥中闻声则中之,因以名也。”南朝 宋 谢惠连《祭古冢文》:“射声垂仁,广汉 流渥。”⒉比喻射技精良。唐 令狐楚《少年行》:“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剀》诗:“乍领射声兵,南都已沦倾。”
- 11.
拔剌释义:⒈象声词。 弯弓弹射声。⒉象声词。鸟飞鱼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