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饮 [yàn yǐn]
1. 宴饮。
英[drink together in the party or dinner;]
燕饮 引证解释
⒈ 聚会在一起吃酒饭。燕,通“宴”。
引《诗·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惠帝 与 齐王 燕饮,亢礼如家人。”
宋 王安石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宗室召燕饮,未尝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学生劝校长 杨荫榆 先生退席后, 杨先生 乃于饭馆召集教员若干燕饮,继即以评议部名义,将学生自治会职员六人揭示开除。”
国语词典
燕饮 [yàn yǐn]
⒈ 聚在一起吃饭喝酒。也作「宴饮」。
引《史记·卷五二·齐悼惠王世家》:「惠帝与齐王燕饮,亢礼如家人。」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每燕饮,则自为倡优之事,杂以市井诙谐,以为笑乐。」
燕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尊释义:⒈古代祭祀或燕饮时放在上位的酒杯。《礼记·郊特牲》:“黄目,鬱气之上尊也。”孔颖达 疏:“祭祀时列之最在诸尊之上,故云上也。”黄目,一种用黄铜雕饰的酒杯。《礼记·少仪》:“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郑玄 注:“尊者,设尊者也;酌者乡尊,其左则上尊也。”⒉泛指堂上的酒杯。《礼记·文王世子》:“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孔颖达 疏:“上尊,堂上之酒尊。”⒊谓上等酒。《元史·张思明传》:“﹝ 思明 ﹞因疏 和林 运粮不便事十一条,帝劳以端砚、上尊。”明 唐龙《寿少师石淙先生五十韵》:“饌分玉筋洁,酒赐上尊醇
- 2.
太和释义:⒈见“太和”。⒉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 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 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⒊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 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 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
- 3.
来成释义:谓前来成就。语出《诗·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成。”马瑞辰 通释:“四章‘福禄来崇’,《传》:‘崇,重也。’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宋 曾巩《太平州与本路转运状》:“享神明之协相,具福禄之来成。”《宋史·乐志七》:“卒事而彻,福禄来成。”
- 4.
燕语释义:⒈宴饮叙谈。 《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郑玄 笺:“天子与之燕而笑语。”朱熹 集传:“燕,谓燕饮。”《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 华定 来聘,通嗣君也。享之,为赋《蓼萧》”晋 杜预 注:“乐与 华定 燕语也。”《朱子语类》卷一一八:“长孺 起,先生留饭,置酒三行,燕语久之,饭罢辞去。”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 黄袭甫 ﹞出堦除纳凉,遥见官房灯烛荧煌,燕语喧哗,忽一士夫出揖……因邀入同饮。”⒉闲谈;亲切交谈。《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宋 叶适
- 5.
省减释义:犹减省,减少。 《汉书·宣帝纪》:“方今天下少事,繇役省减,兵革不动,而民多贫,盗贼不止,其咎安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元典章·户部二·祇应》:“省减官钱,百姓也得济有。”清 蒋士铨《临川梦·改梦》:“更可虑者,郎官六品,俸钱四万,一马二隶,每年所用不下七万钱,兼之庆弔燕饮,入不敷出。南京 食用省减,都无大累。”
- 6.
节酒释义:⒈节制饮酒。 《晋书·胡毋辅之传》:“以家贫,求试守 繁昌 令,始节酒自厉,甚有能名。”《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⒉江 南旧俗,称冬至前夕饮酒为节酒。清 顾禄《清嘉录·冬至大如年》:“﹝冬至﹞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
- 7.
蜡日释义:年终蜡祭八神之日。晋 陶潜 有《蜡日》诗。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朗 每以识度推 华歆。歆 蜡日尝集子姪燕饮,王 亦学之。”刘孝标 注:“晋 博士 张亮 议曰:蜡者,合聚百物索饗之,岁终休老息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