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驳议 驳议的意思

驳议

简体驳议
繁体駁議
拼音bó yì
注音ㄅㄛˊ 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ó,(1) 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旁人的意见。【组词】:批驳。驳斥。驳倒(dǎo )。反驳。驳论。驳议。(2) 颜色不纯夹杂着别的颜色。【组词】:斑驳。驳杂。(3) 大批货物用船分载转运。【组词】:驳运。驳船(转运用的小船。亦作“拨船”)。

yì,(1) 意见,言论。【组词】:议论。提议。建议。(2) 讨论,商量。【组词】: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组词】:非议。恐招物议。(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组词】:奏议。驳议。

基本含义

指反驳、否定别人的议论或意见。

驳议的意思

驳议 [bó yì]

1. 对别人主张、建议进行辩驳(多指书面的)

[ correct; ]

2. 驳斥别人时提出的意见(多指书面的)

祖冲之勇敢地进行了辩论,写出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驳议,指《辩戴法兴难新历》

4. 臣属向皇帝上书的一种,多指在书中驳斥别人的意见。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

驳议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駮议”。

⒉ 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凡羣臣上书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臺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戇议异。”
《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迄至 有汉,始立驳议……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后臺省駮议恐隳县官法,遂寝其行。”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汉 定礼仪,书亦四品:章有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别有谢恩,有封事,有让表,有驳议。”

⒊ 犹异议。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到 范墓 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


国语词典

驳议 [bó yì]

⒈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驳议」。也作「駮议」。

《东观汉记·卷一七·宋均传》:「数纳策谋,每驳议,未尝不合上意。」
《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


驳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出法驳案释义:谓出于律例之外进行辩驳议论。《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乃下詔:‘郎、令史復出法驳案者,随事以闻。’”胡三省 注:“出法驳案者,谓出於法之外而为驳议也。”
    • 2.
      杷梳释义:梳理,整理。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序》:“抑闻君年未及壮,精力过絶於人,涉览之暇,将取 史公 全书杷梳而剔抉之,盖欲令后之治 迁 书者,不能不以君书为始事。”
    • 3.
      缴驳释义:⒈驳还。宋 文天祥《己未上皇帝书》:“或有不当,又至缴驳。”《元典章新集·朝纲·纪纲》:“昔 唐 以中书奏事,门下缴驳,尚书奉行,亦谨号令之意。”《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丙辰,张商英 言 吕希纯 於 元祐 中尝缴驳词头不当及附会 吕大防、苏辙 事。”⒉驳议。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综核精严,缴驳平允。”
    • 4.
      践历释义:⒈亦作“践厤”。经历;经过。前蜀 杜光庭《冉处俦还北斗愿词》:“臣等顷因衔命,远涉道途,践歷艰危,登临险阻。”明 文徵明《华尚古小传》:“既家居,率以良时胜日领客燕游。南昉 钱塘,北尽 京口,数百里中名山胜境,靡不践歷。”⒉仕宦所经历,任职。唐 白居易《故工部尚书致仕杜羔赠右仆射制》:“﹝ 杜羔 ﹞自立朝右,蔼然素风,司諫平刑,驳议廉问,凡所践歷,不懈于位。”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才情雅致》:“夫践歷华要,宅高旷而处深靚,以适其身,固所宜也。”《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防 性淳厚,守礼法,所践
    • 5.
      较议释义:评论驳议。
    • 6.
      驳议释义:反驳的议论;异议:有些人对这种看法提出驳议。

驳议(bo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驳议是什么意思 驳议读音 怎么读 驳议,拼音是bó yì,驳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驳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