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ài,(1) 与“内”、“里”相对。【组词】:外边。外因。里应(yìng )外合。外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组词】: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3) 指“外国”。【组词】:外域。外宾。外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组词】:外公。外婆。外甥。(5) 称岳父母。【组词】:外父。外姑(岳母)。(6) 称丈夫。【例句】: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组词】:外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例句】: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组词】:外旦。外末。外净。
jiāo,(1) 付托,付给。【组词】:交活儿。交卷。交差。(2) 相错,接合。【组词】:交点。交界。交错。交相。交辉。交响乐。(3) 互相来往联系。【组词】:交流。交易。交涉。(4) 与人相友好。【组词】:交朋友。交契。(5) 一齐,同时。【组词】:交并。交作。风雨交加。(6) 两性和合。【组词】:性交。杂交。(7) 同“跤”。
1. 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互派使节、进行谈判、会谈等。
例忘记了外交本身就是一门巧妙的艺术。
英[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⒈ 古代指人臣私见诸侯。
引《穀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
范宁 注:“天子畿内大夫有采地谓之寰内诸侯。”
《礼记·郊特牲》:“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
郑玄 注:“私覿是外交也。”
⒉ 今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交涉为外交。
⒊ 指与外国私相交往、勾结。
引《韩非子·有度》:“忘主外交,以进其与。”
陈奇猷 集释:“谓释其国法而私与外国为交也。”
《史记·苏秦列传》:“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
唐 白居易 《得景为将敌人遗之药景受而饮之或责失人臣之节不伏》:“军尚隐情,臣宜守道,况幄中之权要,当絶外交之嫌。”
⒋ 指与之交往的外国。
引《国语·晋语八》:“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
韦昭 注:“谓赂其所适之国,厚寄託之而劝勉焉。”
明 何景明 《何子·策术》:“齎宝玉以亲外交,市土地以厚与国。”
⒌ 谓与朝臣交往、勾结。亦指依附于朝廷中某种势力。 《东观汉记·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义。
引汉 有旧防,诸王不宜通客。”
《三国志·魏志·蒋济传》:“今外所言,輒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
《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朕以家世用卿,卿当谨家法。人臣病外交阴附,卿宜自结主知。”
⒍ 与朋友、外人的交际。
引《墨子·修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
《史记·佞幸列传》:“通 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
明 刘基 《拟连珠》:“絶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⒎ 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定条约和协定等。
⒈ 以和平的方法,处理对外的关系。通常或指一国的外交政策,或指处理外交的程序。
反内政
1.为了宣扬国威,外交场合上的繁文缛节还是不可或缺。
2.外交场合要注意言行,你的举手投足都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3.国际争端,需要外交与政治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才能解决。
4.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6.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7.虽是小国,在外交上也不能向大国苟合取容,丧失自己的国格和尊严。
8.一个外交官,一丝一毫的奴颜媚骨,都会给一个民族带来极大的耻辱。
9.他们把南朝半壁江山弄得一塌糊涂,导致内外交困,终于土崩瓦解。
10.革命外交作为一种外交类型,虽然少见但不乏先例。
11.这位外交官不卑不亢,语言得体,表现了应有的风度。
12.由于在办理外交时举措失当,他被调离了外事部门。
13.政府军把政治和外交警告抛到九霄云外。
14.在国庆节招待外交使节团的宴会上,各国大使夫人个个珠光宝气,光彩耀目。
15.今天,这个反动集团百孔千疮,内外交困,矛盾重重。
16.民怨沸腾,内部倾轧,内外交困已使这个国家大厦将倾了。
17.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内外交困。
18.敌军已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绝境。
19.他家里有病人,商店又倒闭了,顿时陷入内外交困之中。
20.我们越是处于内外交困的时刻,就越要保持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