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凡 [fā fán]
1. 揭示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例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杜预《左氏春秋传序》
英[introduction to a book (subject);]
发凡 引证解释
⒈ 揭示全书的要旨或体例。
引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明 宋濂 《吕氏采史目录序》:“於是礼部尚书 崔亮 主事, 黄肃 与 濂 等发凡举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思辨录辑要有旧本》:“目録前有发凡,每类目前復有小序。”
⒉ 用作书名,指对某一学科的一般介绍,相当于“概论”。如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⒊ 犹言领悟要旨。
引清 朱彝尊 《戏效香奁体二十六韵》:“点笔能成阵,听诗便发凡。”
国语词典
发凡 [fā fán]
⒈ 阐发全书要旨,摘举书中大意。
引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
发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例发凡释义: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 2.
凡例释义:也叫发凡。 书籍正文前说明编著体例的文字。
- 3.
发凡言例释义: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 分类举例以说明书的体例。
- 4.
发凡起例释义: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 5.
析字释义:⒈辨析字义。⒉修辞学上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如唐李白《永王东巡歌》“海动山倾古月摧”,就是运用离合式将“胡”字析为“古”“月”二字。参阅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三·析字》。
- 6.
穿鼻释义:⒈用绳索或环贯穿鼻中隔。汉 焦赣《易林·明夷之讼》:“穿鼻繫株,为虎所拘。”《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蛮》:“有 穿鼻 种,以金鐶径尺贯其鼻,下垂过颐。君长以丝係鐶,人牵乃行。其次,以二花头金钉贯鼻下出。”⒉比喻操纵,控制。《南史·张弘策传》:“徐孝明 才非柱石,听人穿鼻。”《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天子愚暗,听人穿鼻。”胡三省 注:“諭之以牛,为人穿鼻旋转,前却一听命於人,以鼻为所制也。”⒊一种发音方法。发音时,口腔里形成阻碍的部分完全闭塞,软腭下垂,使气流从鼻腔流出。清 戈载《词林正韵·发凡》
- 7.
起例释义:⒈定出体例;创立凡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先生既居东二年,与其士大夫交游,稍稍习其文,读其书,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⒉指作出规定。《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每家要米五斗、一石,也是看人家丰俭起例。”
发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例发凡释义: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 2.
凡例释义:也叫发凡。 书籍正文前说明编著体例的文字。
- 3.
发凡言例释义: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 分类举例以说明书的体例。
- 4.
发凡起例释义: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 5.
析字释义:⒈辨析字义。⒉修辞学上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如唐李白《永王东巡歌》“海动山倾古月摧”,就是运用离合式将“胡”字析为“古”“月”二字。参阅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三·析字》。
- 6.
穿鼻释义:⒈用绳索或环贯穿鼻中隔。汉 焦赣《易林·明夷之讼》:“穿鼻繫株,为虎所拘。”《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蛮》:“有 穿鼻 种,以金鐶径尺贯其鼻,下垂过颐。君长以丝係鐶,人牵乃行。其次,以二花头金钉贯鼻下出。”⒉比喻操纵,控制。《南史·张弘策传》:“徐孝明 才非柱石,听人穿鼻。”《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天子愚暗,听人穿鼻。”胡三省 注:“諭之以牛,为人穿鼻旋转,前却一听命於人,以鼻为所制也。”⒊一种发音方法。发音时,口腔里形成阻碍的部分完全闭塞,软腭下垂,使气流从鼻腔流出。清 戈载《词林正韵·发凡》
- 7.
起例释义:⒈定出体例;创立凡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先生既居东二年,与其士大夫交游,稍稍习其文,读其书,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⒉指作出规定。《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每家要米五斗、一石,也是看人家丰俭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