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楷隶 楷隶的意思
kǎi

楷隶

简体楷隶
繁体楷隸
拼音kǎi lì
注音ㄎㄞˇ ㄌ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ǎi jiē,(1) 法式,模范。【组词】:楷模。楷范。楷则。楷式。(2) 汉字的一种书体。【组词】:楷书。正楷。小楷。楷体。 ◎ 落叶乔木,木材可制器具,种子可榨油,树皮和叶子可制栲胶。亦称“黄连木”。

lì,(1) 附属,属于。【组词】:隶属。配隶(从属)。直隶中央。(2) 封建时代的衙役。【组词】:隶卒。皂隶。徒隶。(3) 旧时地位低下而被奴役的人。【组词】:奴隶。隶仆。(4) 隶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组词】:隶书。隶字。汉隶。(1) 同“逮”。

基本含义

楷隶是指书法中的楷书和隶书,也用来比喻规范、正统或标准。

楷隶的意思

楷隶 [kǎi lì]

1. 指隶书。汉魏时以隶书为楷法,故称。

3. 楷书与隶书。

楷隶 引证解释

⒈ 指隶书。 汉 魏 时以隶书为楷法,故称。

《南史·萧确传》:“确 字 仲正,少驍勇,有文才,尤工楷隶。”

⒉ 楷书与隶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瘞鹤铭》:“元魏 间尽习隶法。自 隋 平 陈,中国多以楷、隶相参。”


国语词典

楷隶 [kǎi lì]

⒈ 工整有法度的隶书。

《南史·卷五三·梁武帝诸子传·邵陵携王纶传》:「确字仲正,少骁勇,有文才,尤工楷隶。」


楷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楷书吏释义:专用楷隶誊抄古文书籍的官吏。
    • 2.
      汉简释义:汉 代的竹、木简。 简为古代书写工具,竹片称简,木片称札,统称为简。汉 简的长度,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1930年在 内蒙 发现的 汉 代木简,已编为《居延汉简甲乙编》。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第一章第一节:“汉 简上的字比较多,从现存实物看,汉 简有一面写,还有二面写的,每简写一至二行,也有上半大字一行,下半小字四行的,字体在楷隶之间。”
    • 3.
      爨宝子碑释义:东晋 碑。额题为《晋故振威建宁太守爨府君碑》。据碑文,知为 爨宝子 墓碑。大亨 四年(实为 义熙 元年,即公元405年)立。清 乾隆 四十三年(1778年)在 云南省 南宁县(今 曲靖市)南出土。碑文书体在楷隶之间,可窥见汉字由隶演变为正书的轨迹。咸丰 时知府 邓尔恒 移置城中 武侯祠,并为之撰跋,始著名于世,与《爨龙颜碑》并称。
    • 4.
      碑牓释义:亦作“碑榜”。 碑碣牌匾。亦指写在碑碣或牌匾上的字或文章。《周书·艺术传·赵文深》:“文深 少学楷隶……雅有 钟 王 之则,笔势可观。当时碑牓,惟 文深 及 冀儁 而已。”《宣和书谱·米芾》:“方 芾 书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至於请求碑榜,而户外之屨常满。”清 赵翼《醉时歌赠春农同年》:“贯穿经史罗百家,碑牓文章推巨手。”清 钱泳《履园丛话·总论》:“碑榜之书,与翰牘之书,是两条路,本不相紊也。”

楷隶(kai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楷隶是什么意思 楷隶读音 怎么读 楷隶,拼音是kǎi lì,楷隶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楷隶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