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益 [sǔn yì]
1. 指赔钱和赚钱。
例损益相抵。
英[ income and expenses; profit and losses; ]
2. 增加和减少,指得失。
例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诸葛亮《出师表》
英[ increase and decrease; ]
损益 引证解释
⒈ 增减;盈亏。
引《易·损》:“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宋 叶适 《黄文叔<周礼>序》:“其序乡遂沟洫,辨二 郑 是非,凡一字一语,细入毫芒,不可损益也。”
鲁迅 《花边文学·算帐》:“我虽然并非 犹太 人,却总有些喜欢讲损益,想大家来算一算向来没有人提起过的这一笔账。”
⒉ 黜陟,升降。
引《周礼·夏官·司士》:“司士掌羣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
郑玄 注:“损益谓用功过黜陟者。”
⒊ 兴革。
引《后汉书·赵岐传》:“其后为大将军 梁冀 所辟,为陈损益求贤之策, 冀 不纳。”
宋 苏轼 《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至於考功取士,皆有所损益,行之数年,卒未见其成。”
明 张居正 《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比时礼官,亦自以稽考累朝典制,博采诸宗建白,斟酌损益,既殫厥心矣。”
⒋ 减少;损失。
引汉 晁错 《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疏》:“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餘者也。取有餘以给塞下之食,则富人有爵,而贫民损益于征赋矣。”
三国 蜀 诸葛亮 《又与张裔蒋琬书》:“令史失 赖厷,掾属丧 杨顒,为朝中损益多矣。”
⒌ 削减盈溢。
引《世说新语·规箴》“何晏、邓颺 令 管輅 作卦…… 颺 曰:‘此老生之常谈。’”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圣人见阴阳之性,明存亡之理,损益以为衰,抑进以为退。”
⒍ 指《易》中的《损》卦与《益》封。
引《后汉书·逸民传·向长》:“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仲尼 甘旅人, 向子 识损益。”
国语词典
损益 [sǔn yì]
⒈ 亏与盈、减与增。
引《易经·损卦》:「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⒉ 损害与利益。
引《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损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调释义: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 《魏书·乐志》:“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 2.
中罪释义:⒈介于轻罪与重罪之间的罪行。 《周礼·秋官·司圜》:“中罪,二年而舍。”《汉书·贾谊传》:“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颜师古 注:“中罪,非大非小也。”⒉指犯中罪的人。汉 仲长统《损益篇》:“髠笞不足以惩中罪,安得不至於死哉!”
- 3.
修举释义:⒈兴复;恢复。宋 范仲淹《奏乞两府兼判》:“至岁终,具礼乐有所损益,或废坠有所修举,画一进呈。”《明史·叶昇传》:“在镇六年,边备修举,外寇不敢犯。”⒉推行。宋 王安石《上富相公书》:“某不肖,当朝廷选用才能、修举法度之时,不以罪废而蒙器使,此其幸固已多矣。”⒊举办;举行。明 张居正《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今一应大典礼,俱已次第修举。”⒋谓事务处理及时、得当。《旧唐书·李渤传》:“少府监 裴通,职事修举,合考上中。”
- 4.
修换释义:⒈修理更换。 宋 欧阳修《论罢修奉先寺等状》:“栋宇坚壮,莫不精严,虽数百年,未必损动。近年以来,不住修换。”⒉修改调换。《宋史·李焘传》:“依 熙寧 修《三经》例,损益修换四千四百餘事,上谓其书无愧 司马迁。”
- 5.
元戎弩释义:诸葛连弩的最早称谓。 根据《三国志》中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根据原有的连弩的基础上减去不必要的、增加有用的一个改进型连弩,改造完成后授予名号“元戎”,即元帅的意思。
- 6.
包干儿释义:⒈承担一定范围的工作,保证全部完成:分段包干儿。 剩下的扫尾活儿由我们小组包干儿。⒉指对某种工作全面负责,经费上的损益由自己承担:预算包干儿。投资包干儿。
- 7.
十二律释义: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吕氏春秋·古乐》:“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鐘之宫,适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胡三省 注:“三分其一而损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备矣。”参阅《汉书·律历志上》。
- 8.
变律释义:律学名词。 与正律相对而言。依三分损益法,正律仲吕以后产生的各律,均为“变律”。
- 9.
当须释义:必须。《左传·昭公十三年》“有人无主,二也”晋 杜预 注:“虽有贤人,当须内主为应。”《晋书·甘卓传》:“答问损益,当须博通古今,明达政体,必求诸坟索,乃堪其举。”《百喻经·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
- 10.
征役释义:⒈赋税与徭役。《周礼·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灋……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贾公彦 疏:“征谓税之,役谓繇役。”⒉指徭役。《诗·唐风·鸨羽序》:“《鴇羽》,刺时也。昭公 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及其后世,或任使不均,或苦於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则有《北山》之感,《鴇羽》之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国初因沿 明 制,稍加损益,税敛极薄,征役几絶。”⒊行役。晋 潘岳《西征赋》:“俾万乘之盛尊,降遥思
- 11.
投资损益释义:投资损益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得的收入或者发生的损失。投资损益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得的收入或者发生的损失。企业对外投资,无论是短期投资,还是长期投资,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正是这种收益驱使企业将自己的闲散资金或者实物用来购买股票、债券或者将实物(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于其它企业。
- 12.
损益门释义:佛教术语,瑜伽九卷四页云: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
- 13.
损益释义:⒈减少和增加:医生处方,要按照年龄、身体条件斟酌损益。 ⒉赔本和赚钱。
- 14.
排毁释义:排斥诋毁;抨击。 晋 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及 翔风 年三十,妙年者争嫉之,或者云‘胡女不可为羣’,竞相排毁。”《隋书·艺术传·万宝常》:“於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九年》:“上遣使劳诸将於 大斗拔谷,薛万均 排毁 契苾何力,自称己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五》:“魏 刘兰 排毁 董仲舒。忽有人葛巾野服,直入 兰 读书处,谓曰:‘君自是学士,何为苦相排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翟马周 既讼罢 李昉,与 旦 益
- 15.
断屠月释义:唐 律以每年正、五、九月为停止执行死刑的月份。 明 陆深《传疑录》:“唐 朝新格,又以正月、五月、九月为忌月,至今仕宦上任避之。此本无谓,房玄龄 等损益《隋律》,亦存之以不行刑,谓之断屠月。”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断屠月禁杀日》:“《唐律》……断屠月及假日并不得奏决死刑,断屠月谓正月、五月、九月。”
- 16.
昏明释义:⒈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昼。《列子·周穆王》:“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文选·刘琨<劝进表>》:“昏明迭用,否泰相济。”李善 注:“昏明谓昼夜也。”《南齐书·高帝纪上》:“夫昏明相袭,晷景之恒度;春秋递运,时岁之常序。”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⒉愚昧和明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季末闇主,不知损益,斥远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远,便辟褻狎,乱生近暱,
- 17.
杜武库释义:晋 人对 杜预 的尊称。 谓其学识渊博,如武库兵器,样样具备。《晋书·杜预传》:“预 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
- 18.
浅衷释义:微识,浅见。 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四:“赋役之事,余特记四十年以来因革损益之大端,及予一人之浅衷薄识已耳。”
- 19.
燥湿释义:⒈干燥和潮湿。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清 谭嗣同《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⒉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
- 20.
燥溼释义:⒈干燥和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清 谭嗣同《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⒉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