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 [xuān wèi]
1. 谓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宣慰 引证解释
⒈ 谓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引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饮茶》:“御史大夫 李季卿 宣慰 江南,至 临淮县 舘,或言 伯熊 善茶者, 李公 请为之。”
宋 范仲淹 《陈乞邓州状》:“臣既获闻命,因敢请行,遽将宣慰之恩,来安屯戍之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孙士毅、许世亨 入城宣慰而出。”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三节:“清 政府忽而派大员入 川 宣慰,忽而调军队进 川 剿办,陷入极端混乱之状态。”
国语词典
宣慰 [xuān wèi]
⒈ 安抚慰劳。
例如:「宣慰侨胞」。
⒉ 职官名。元、明在边地宣布政令以安慰人民之官。民国初年亦曾于蒙古等地置宣慰使 。
宣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佥事释义:⒈官名。金 置按察司佥事。元 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僉事。明 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僉事。清 初沿用,乾隆 时废。《元典章·刑部·枉勘死平民》:“安抚司僉事 朱国楨 枉勘平人 谢二六 身死,虽无招承,其始谋情节,众证明白。”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三》:“有明 武职之制……平时有左右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各係以同知、僉事及千户、百户、镇抚之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宪恩深望知鼇戴,僉事威严展狗才。”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鲁迅《坟·从
- 2.
儒师释义:⒈博雅淳正的师傅。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房玄龄大有誉》:“ 房玄龄 幼稚日, 王通 説其文,谓:‘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贼,辅帝者则为儒师。’绰有大誉矣。”⒉元 明 时称官学的教官。《续文献通考·学校四》:“凡儒师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州置之;命於礼部及行省与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録、教諭,州、县及书院置之。”
- 3.
八番释义:元 代对居住于今 贵州省 贵阳、惠水 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 小龙番、大龙番、卧龙番、程番、洪番、方番、石番 和 卢番。元 至元 十六年(1279年)于其地设 八番 罗甸 等军民宣慰使司。《元史·兵志二》:“命万户 刘得禄 以军五千人,镇守八番。”
- 4.
内旨释义:⒈皇帝的旨意。《新唐书·孙伏伽传》:“始, 伏伽 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未出,归卧于家,无喜色。”《明史·云南土司传三·孟养》:“时已三征 麓川 ,内旨必欲生擒 机发 ,已密諭总督 王驥 ,又敕諭以 云南 安置 孟养 旧宣慰 刀孟宾 为嚮导。”⒉皇后的懿旨。因皇后居宫内,故称。 蔡东藩 《唐史演义》第二五回:“ 许敬宗 仰承内旨,更奏称:‘ 王 庶人父 仁祐 ,本无他功,徒因女贵致显。’”
- 5.
宣尉司释义:即宣慰司。亦借称宣慰使。
- 6.
宣尉释义:宣慰使的省称。
- 7.
宣慰使释义:官名。唐 元和 十四年,平 淄青 节度留后 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 杨於陵 充 淄 青 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於陵传》。元 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 明 清 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 8.
宣慰司释义:元 置宣慰使司,管理军民事务,分道掌管郡县,为行省和郡县间的承转机关。
- 9.
岑春煊释义:(1861-1933)广西西林人。 曾任甘肃布政使。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率兵护送慈禧太后至西安,升陕西巡抚。后历任四川、两广、云贵总督,镇压反清斗争。民国成立后,任福建宣慰使、汉粤川铁路总办。1916年参加护国运动,任军务院副抚军长。1918年参加护法军政府,排挤孙中山,自任主席总裁。1920年被粤军驱逐。
- 10.
思州府释义:明成祖永乐12年,置思州府,属贵州布政司,龙泉坪长官司作为宣慰司附廓,治所从龙泉坪徙至思南。
- 11.
抚师释义:抚慰军队。 《汉书·李广传》:“振旅抚师,以征不服。”唐 韩愈《平淮西碑》序:“守谦,汝出入左右,汝惟近臣,其往抚师。”马其昶 校注:“元和 十一年十一月,上命知枢密 梁守谦 宣慰,因留监其军。”
- 12.
柔复释义:安抚并免除徭役。唐 陆贽《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不念柔復,遽命徂征,徵发兵甲,万里必至,暴露营垒,连年不息。”
- 13.
梁头释义:⒈清 代对运输船征税的名目。 《清史稿·郑成功传》:“省英 为宣慰使,督各郡钱粮,令人月输银五分,曰‘毛丁’;船计丈尺输税,曰‘樑头’。”⒉桥头。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卷五:“﹝ 僧羣 ﹞菴舍去石盂隔一小涧,日夕往还,以木为梁,由之以汲水。年至一百三十,忽见一折翅鸭,舒翼当梁头就唼,羣 永不得过……遂絶水,经数日死。”⒊屋梁上。唐 冯著《燕衔泥》诗:“尔莫厌老翁茅屋低,梁头作窠梁下栖。”
- 14.
洄曲释义:古地名。在 河南省 漯河市 沙河 与 澧河 会流处。溵水 于此洄曲,故名。唐宪宗 元和 十年(公元815年)淮西 节度使 吴元济 反。元和 十二年(公元817年)命 裴度 宣慰 淮西 行营,率 李愬、李光颜 等将领往讨,元济 重兵据 洄曲 拒战。李愬 雪夜绕道径袭 蔡州,擒 元济,即此地。《新唐书·裴度传》:“度 遣 马揔 先入 蔡,明日,统 洄曲 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明 何景明《蔡州行》:“诸降尽是 洄曲 军,拒战不覩牙城将。”
- 15.
牟茂释义:祖籍南京上元县五枫村,原籍湖北荆州公安,曾任元末柳州城州卫宣慰史,明初追诰为荣禄大夫,正一品衔。
- 16.
癯毁释义:谓瘦瘠不堪,健康状况很坏。《新唐书·永安王涵传》:“寳应 初,河朔 平,涵 方母丧,夺哀持节宣慰,所至州县,非公事未尝言,蔬饭水饮,席地以瞑。使还,固请终制,代宗 见其癯毁,许之。”《新唐书·儒学传中·路敬淳》:“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服除,号慟入门,形容癯毁,妻不之识。”
- 17.
相挺释义:谓相继挺而走险。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淳熙 间,江湖茶商相挺为盗,推 荆南 茶駔 赖文政 为首。”《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邕州、宾州 民 黄大成 等叛,梧州、韶州、衡州 民相挺而起,湖南 宣慰使 萨里曼 将兵讨之。”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元 季 沙 张 二帅守 琼,不能制其下,繇是土豪与洞 黎 相挺为乱。”
- 18.
营恤释义:⒈见“营恤”。 ⒉亦作“营卹”。救济;抚恤。《后汉书·庞参传》:“苟贪不毛之地,营恤不使之民。”《晋书·儒林传·杜夷》:“今遣吏宣慰,郡可遣一吏,县五吏,恒营卹之,常以市租供给家人粮廩,勿令闕乏。”清 昭槤《啸亭杂录·宗室诗人》:“国家厚待天潢,岁费数百万,凡宗室婚丧,皆有营恤。”
- 19.
通办释义:统一办理。《元史·食货志二》:“十八年,併盐课入 四川道 宣慰司。十九年,復立 陕西、四川 转运司,通办盐课。”
- 20.
金虎符释义:古代发兵或表明身份的凭证。 《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九。”吕向 注:“金虎、竹使符,汉 家符名。”《元史·兵志一》:“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元史·地理志六》:“至元 十七年,命 都实 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 河 源。”亦省称“金虎”。元 萨都剌《送管监司升广西宣慰使》诗:“花驄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