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 [sān diào]
1. 汉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侧为三调。
3. 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
三调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以清、平、侧为三调。
引《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
《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 世谓之三调。”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⒉ 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
引《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
《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三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犯释义:⒈三度触犯。《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⒉三度犯法。《新唐书·食货志四》:“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⒊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宋 张炎《词源·原序》:“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参见“犯调”。
- 2.
三调释义:⒈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汉 世谓之三调。”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⒉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
- 3.
下贫释义:极穷;亦指极穷的人。《管子·度地》:“令甲士作隄大水之旁……令下贫守之。”《后汉书·明帝纪》:“又郡县每因徵发,轻为姦利,诡责羸弱,先急下贫。”《南齐书·武帝纪》:“凡下贫之家,可蠲三调二年。”《南史·循吏传·何远》:“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 4.
九宫十三调释义:南曲宫调诸调式的总称。 正宫、中吕、南吕、黄钟、仙吕、越调、商调、双调、仙吕入双调为九宫,加上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羽调、合为九宫十三调。
- 5.
优蠲释义:从宽免除。《梁书·武帝纪中》:“尤贫之家,勿收今年三调。其无田业者,所在量宜赋给。若民有产子,即依格优蠲。”唐 陆贽《又答论萧复状》:“陛下悔征赋之殷繁,念黎元之困悴,诞降慈旨,深示悯伤,特遣大臣普询疾苦,本朝还报,将议优蠲。”
- 6.
四弦曲释义:乐府《相和歌》的一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四弦曲》郭茂倩 题解引《古今乐录》:“张永《元嘉技録》有《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也,居相和之末,三调之首,古有四曲,其《张女四弦》、《李延年四弦》、《严卯四弦》三曲,闕《蜀国四弦》。节家旧有六解,宋 歌有五解,今亦闕。”南朝 梁简文帝、唐 李贺 等有《蜀国弦》拟作,咏 蜀 中故事。
- 7.
据床释义:⒈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食其初谒汉王刘邦时,刘邦正“倨牀使两女子洗足”,态度轻慢。后因以“据牀”谓轻慢而疏于礼节。⒉《晋书·桓伊传》:“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牀,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后以“据牀”为吹笛的典故。
- 8.
断酒释义:⒈禁止酿酒。晋 王羲之《杂帖》:“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餘万斛米,乃过於租。”《南齐书·武帝纪》:“五月戊辰,詔曰:‘水旱成灾,穀稼伤弊凡三调众逋,可同申至秋登。京师二县,朱方、姑熟 可权断酒。’”⒉戒酒。唐 白居易《答苏庶子》诗:“病来从断酒,老去可禁愁。”《水浒传》第三九回:“李逵 道:‘哥哥,你自放心去。若是这等疑忌时,兄弟从今日就断了酒,待你回来却开。’”《随园诗话》卷八引 清 马驌《池上》诗:“种鱼有术寻渔父,断酒无心学醉翁。”
- 9.
桓伊三弄释义:《晋书·桓伊传》:“﹝ 伊 ﹞善音乐,尽一时之妙…… 徽之(王徽之)便令人谓 伊 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伊 是时已贵显,素闻 徽之 名,便下车,踞胡牀,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据《神奇秘谱》载,琴曲《梅花三弄》即据此改编而成。后因以“桓伊三弄”指《梅花三弄》曲。
- 10.
正声伎释义:指清商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 即宫调、商调、角调。《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戊辰,遣 江州 刺史 陈显达 镇 樊城。上虑朝野忧遑,力疾召乐府奏正声伎。”胡三省 注:“江 左以清商为正声伎。”
- 11.
清商乐释义:古代 汉 族的民间音乐,如 汉 相和歌。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的歌曲,因称清商三调。
- 12.
清商三调释义:清商三调,汉语词汇,意思是古代乐曲名
- 13.
清调释义: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曲调之一,与平调、瑟调合称三调,也称清商三调。 后亦指清雅的乐曲。
- 14.
邀笛步释义:古迹名。旧名 萧家渡,在 上元县 东南 青溪桥 右侧。今为 南京市 江宁县 地。晋 桓伊 善乐,为 江 左第一,有 蔡邕 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 赴召京师,舟泊 青溪 侧,与 伊 不相识,令人谓之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 为作三调,弄毕,便去,客主不交一言。后名其地为“邀笛步”。参阅 宋 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