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郑和 郑和的意思
zhèng

郑和

简体郑和
繁体鄭和
拼音zhèng hé
注音ㄓㄥˋ ㄏㄜ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èng,(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例句】:郑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2) 姓。

hé hè huò huó hú,(1) 相安,谐调。【组词】: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2) 平静。【组词】: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3) 平息争端。【组词】:讲和。和约。和议。和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例句】:二加二的和是四。(5) 连带。【例句】: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6) 连词,跟,同。【例句】:我和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例句】:我和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例句】: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组词】:和棋。和局。(10) 姓。(1) 和谐地跟着唱。【组词】:曲高和寡。(2)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组词】:和诗。 ◎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组词】:和面。和泥。(1)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组词】: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2)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例句】:衣裳洗了三和水。 ◎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郑和的意思

郑和 [zhèng hé]


郑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保太监释义:明成祖 时大航海家太监 郑和,小字 三保,故称“三保太监”。
    • 2.
      十三行尾释义:大澳古港曾是广东十大历史古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必经港口,明代大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曾经在此设补给站,与广州“十三行”相列,民间称“十三行尾”。
    • 3.
      宝船释义:⒈装载珍宝的船。⒉特指古代从事海外贸易的大船。如:郑和宝船。⒊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越苦海达彼岸的佛法。
    • 4.
      摩加迪沙释义:索马里首都。位于该国东南沿海。人口50万(1990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海港。是阿拉伯人在东非最先建立的古城和港口,中国古代汪大渊、郑和都曾远航到此。城市建筑兼具阿拉伯和西方风格。多古迹和清真寺。
    • 5.
      西洋释义:⒈指欧美各国:西洋风俗。西洋文学。⒉古代指马来群岛、马来半岛、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郑和下西洋。
    • 6.
      追擒释义:亦作“追禽”。 追赶捉拿。《宋书·王蕴传》:“事败,走鬭场,追禽,斩於 秣陵市。”《南史·循吏传·孙廉》:“有所讨逐,越境追禽。”《明史·宦官传一·郑和》:“和 力战,追擒之 喃渤利,并俘其妻子。”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失事》:“宜速遣马步捕快,会同营哨飞骑追擒。”《荡寇志》第九一回:“不乘此刻追擒 天彪,更待何时。”
    • 7.
      通使释义:⒈互派使者。《史记·大宛列传》:“汉 方欲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清 薛福成《变法》:“环大地九万里之内,罔不通使互市。”亦指出使。《明史·宦官传一·郑和》:“永乐 三年六月命 和 及其儕 王景弘 等通使西洋。”⒉旧指翻译人员。《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韦皋 统领大兵……正与 吐蕃 人马相遇。先差通使与他打话。”清 张德彝《随使法国记·西海小游记》:“晚,有 广东 人投刺,自署‘唐 人 汤亚金’来拜。年约二旬,能英语。因随 福建 医生 林连湖 来此为通使,缘 林 不解洋话也。”
    • 8.
      风炉释义:⒈一种小型的炉子。 古代多用于煮茶烫酒等。 唐 陆羽 《茶经·器》:“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一本作“ 风罏 ”。 唐 岑参 《晚过磐石寺礼郑和尚》诗:“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 宋 陆游 《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诗之二:“旋置风炉清樾下,它年奇事记三人。”《红楼梦》第三八回:“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边另有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⒉今泛指炊事用的炉子。 茅盾 《归途杂拾·“韩江船”》:“每天负担过重的,却是船上的那两只小小的行灶。其实只是大些的风炉。”

郑和(zhengh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郑和是什么意思 郑和读音 怎么读 郑和,拼音是zhèng hé,郑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郑和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