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喀巴 喀巴的意思

喀巴

简体喀巴
繁体
拼音kā bā
注音ㄎㄚ ㄅㄚ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ā,(1) 〔喀嚓〕象声词,形容折断的声音。(2) 象声词。【例句】:喀的一声,把树枝折成两截。

bā,(1) 粘结着的东西。【组词】:泥巴。锅巴。(2)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组词】:饭巴锅了。巴结别人。(3) 贴近。【例句】:前不巴村,后不巴店。(4) 盼,期望。【组词】:巴望。(5) 张开。【组词】:巴着眼睛。(6)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7)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组词】:巴蜀。巴山蜀水。(8) 词尾,读轻声。【组词】:尾巴。嘴巴。(9) 大蛇。【例句】:巴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10) 气压的压强单位。(11) 压强单位。(12) 姓。

基本含义

形容声音大而响亮。

喀巴的意思

喀巴 [kā bā]

1. 见“喀吧”。

喀巴 引证解释

⒈ 见“喀吧”。


喀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召释义:每年 藏 历正、二月在 拉萨 大昭寺 举行的祈祷法会。 宗喀巴 于 明 永乐 七年始创。正月举行的法会规模较大,俗称“传大召”;二月的较小,俗称“传小召”。
    • 2.
      噶当派释义:喇嘛教派之一。 “噶当”,藏语意为“佛语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诫命,故名。十一世纪时,由 西藏 僧人 仲敦巴 创立。宋 嘉祐 元年(1056年),仲敦巴 建 热振寺 传法,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传播甚广。仲敦巴 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系。十五世纪初,宗喀巴 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此派遂并入格鲁派。
    • 3.
      班霞释义:黄色桃形的僧帽。黄教的教主所戴,始于 宗喀巴。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第七讲第一节:“大约从一三八八年开始,宗喀巴 改戴桃形尖顶的黄色僧帽,这种帽原名“班霞”,在 印度 只有获得班智达称号的人才能戴,但颜色不是黄的。”
    • 4.
      雍和宫释义:在 北京 内城东北角 安定门 内,为 北京 最大的喇嘛寺院。原为 清世宗 胤禛 府第,雍正 三年改名 雍和宫,乾隆 九年改为 喇嘛寺。雍和宫 建筑布局前半部分疏朗,后半部分密集,起伏有致,飞檐雕栋,宏大华丽。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山门、天王殿、正殿、永祐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其中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三层楼阁,内有檀香木 弥勒 站像,高二十六米,体躯雄伟。法轮殿内还有六米多高铜像,为喇嘛教黄教创始人 宗喀巴 大师的塑像,神态含蓄,造型生动。
    • 5.
      黄教释义:藏传佛教的一派。本名格鲁巴,意为善律派。因其僧人(喇嘛)戴黄色帽,故俗名黄教。15世纪宗喀巴所创,是藏传佛教中最大的一派。

喀巴(kab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喀巴是什么意思 喀巴读音 怎么读 喀巴,拼音是kā bā,喀巴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喀巴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