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哲 [shèng zhé]
1. 具有超凡品德、才智的人;圣人和哲人。
英[sage;]
圣哲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圣喆”。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这种道德才智的人。并亦以称帝王。
引《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
孔颖达 疏:“圣哲,是人之儁者。”
《楚辞·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夫旌德礼贤,化道之所先;崇表殊节,圣喆之上务。”
唐 杜甫 《壮游》诗:“圣哲体仁恕,宇县復小康。”
明 张居正 《答中溪李尊师论禅》:“目前幸得方内乂安,四夷响风,寔赖主上圣哲,百官奉职所致。”
清 戴震 《<原善>序》:“以今之去古圣哲既远,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前世圣哲,或不遇时;今我国民,幸睹精色。”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颜路 哭 颜渊,仲尼 哭 伯鲤,这种伤心的际遇,在古先圣哲也是不能避免,倒亏得 程翁 旷达。”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蓝先生 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圣哲与伟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们的高风亮节。”
国语词典
圣哲 [shèng zhé]
⒈ 才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或贤人。
引《左传·文公六年》:「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圣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知释义:智力超凡的人,多指圣哲。知,“智”的古字。
- 2.
仁悯释义:慈爱怜恤。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二章:“尽此千万年圣哲所经营,仁悯者不过人类之一半而已。”
- 3.
任使释义:⒈差遣,委用。《左传·昭公六年》:“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过乱。”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自序》:“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於求人,获安逸於任使者哉?”宋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汉高祖 知人善任使,苟为不才,虽见喜也弃之;苟才矣,虽负贩酒徒、亡将戍卒亦用之,此所以能奋布衣取天下也。”清 昭槤《啸亭杂录·重读书人》:“鄂刚烈公 容安 不諳国语,上虽督责,然厚加任使,未曾因一眚以致废弃。”⒉指差事,使命。《宋史·岳飞传》:“范宗尹 言 张俊 自 浙西 来,
- 4.
作哲释义:成为圣哲。
- 5.
化裁释义:谓随事物变化而相裁节。 后多指教化裁节。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孔颖达 疏:“化而裁之谓之变者,阴阳变化而相裁节之谓之变也。”南朝 宋 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一首》:“太上正位,天临海镜。制以化裁,树之形性。”《晋书·华谭传》:“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岂 蜀 人敦朴,易可化裁;吴 人轻鋭,难安易动乎?”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圣哲特出,知畛域之必有合也,於所以交易习俗化裁情性者,开物正名,而成百务。”
- 6.
即命释义:⒈顺从正理;遵从王命。 《易·讼》:“九四:不克讼,復即命渝。”朱熹 本义:“即,就也。命,正理也。”高亨 注:“爻辞言:人不胜诉,则返而从君上之命令告諭。”唐 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愬 拜即命,于皇之训。”⒉即世,死亡。《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众隶赖之,而后即命。”杨伯峻 注:“命谓天命,天命已终,而往就之。犹 成 十三年《传》之‘即世’、前文之‘违世’,皆死之异称。”⒊受天命。谓即天子位。汉 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戮力戎功,翼戴 更始,义不即命,帝位闕焉。”
- 7.
叔世释义:犹末世。 衰乱的时代。《左传·昭公六年》:“三辟之兴,皆叔世也。”孔颖达 疏引 服虔 云:“政衰为叔世。”《旧唐书·孝友传·宋兴贵》:“叔世浇讹,人多伪薄,修身克己,事资诱劝。”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二》:“叔世之民,其去圣哲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问。”
- 8.
喧聒释义:⒈谓闹声刺耳。 晋 郭璞《江赋》:“千类万声,自相喧聒。”《南史·僧昭传》:“僧昭 曰:‘王欢已阑,今恣汝鸣。’即便喧聒。”清 袁枚《新齐谐·顾尧年》:“病者曰:‘外有 钱塘 袁某官 喧聒於门,我怖之不能去。’”清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朝耕而暮穫,一施而十报,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责之贷者,又取倍称之息焉。”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晨梦》:“天一亮,小孩子就醒,象鸟儿似地在我耳边喧聒,又不绝地催我起身。”⒉喧嚣刺耳。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有諠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国
- 9.
圣喆释义:见“圣哲”。
- 10.
大训释义:先王圣哲的教言。
- 11.
宫壸释义:⒈同“宫閫”。犹言帝王后宫。《南史·后妃传论》:“文 宣 宫壼,无闻於丧德;后主 嗣业,实败于椒房,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唐 张说《颍川夫人陈氏碑》:“神龙 三年六月五日,北军作难,西华 失守,骑入宫壼,兵缠御楼。”《元典章·诏令一·立皇后诏》:“圣哲造邦,始於宫壼,盖风化之原,人伦之本。”清 薛福成《书<汉书·外戚传>后九》:“若夫 王皇后,抱 平帝 之慼,痛 汉 室之亡,始终一节……洵足为 汉 二百年宫壼增光矣。”⒉借指后妃。唐 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上元 中,政在宫壼,乱名改作,始建 神尧
- 12.
尚书箴释义:尚书箴皇皇圣哲,允敕百工。
- 13.
异端邪説释义:亦作“异端邪说”。 指不正当或非正统的学说、言论。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二:“异端邪説日交驰,圣哲攻之心费辞。”明 方孝孺《梁武帝》:“异端邪説者,道之疫癘也。”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自蛇魔惑世,而异端邪説充塞乎人心。”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谁要是不跟随着他,不附和着他,他就说你是毁圣叛君,说你是异端邪说。”
- 14.
故训释义:⒈古训。先代留下的法则。《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义是力”汉 郑玄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南朝 梁武帝《谥始兴王憺册》:“方轨往贤,稽择故训;鸿名美义,允臻其极。”⒉训诂。《汉书·艺文志》:“《毛诗故训传》三十卷。”宋 洪迈《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毛诗》者出於 河间 人 大毛公,为之故训,以授 小毛公。”清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故训,专治《説文》,多宗 许 郑,少谈 杜 马。”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於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
- 15.
明圣释义:明达圣哲。
- 16.
玄哲释义:深悟妙理的圣哲。
- 17.
疑端释义:⒈犹疑问;疑心。明 方孝孺《息耕亭记》:“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刺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中外毫无间言,从来疑端讹语,一时冰释。”⒉致人怀疑的事由。《明史·阉党传·贾继春》:“蜚语谓选侍踉蹌徒跣,屡欲自裁,皇妹失所投井。恐酿今日之疑端,流为他年之实事。”
- 18.
神睿释义:亦作“神叡”。神明圣哲。
- 19.
突黔释义:汉 班固《答宾戏》:“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 席不暖,墨 突不黔。”突,烟囱。黔,谓举炊时为烟熏黑。后以“突黔”指举炊。
- 20.
绍休圣绪释义:指继承祖先圣哲的美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