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 [dé yì]
1. 布施恩德的心意。
德意 引证解释
⒈ 布施恩德的心意。
引《周礼·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
宋 岳飞 《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比年羣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
宋 陈亮 《义乌县减酒额记》:“是固所以宣天子之德意,而入民之骨髓也。”
《清史稿·礼志九》:“降者膝行诣坛下,俛首乞命,经略宣上德意,量加赏賚。”
欧阳予倩 《李秀成》第三幕:“这件袍赐给你,你要体朕的德意。”
德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丹麦战争释义: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的战争。 结果丹麦战败,被迫放弃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等地。这是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第一步。
- 2.
人格美释义:人的品格、品德的美。心灵美的重要方面。标志着人在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方面达到的高度。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习惯。
- 3.
公道正派释义:所谓“公道”,就是公平、客观、合理,遵循事物发展和人类社会关系中的基本法则,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所谓“正派”,就是作风、品行要规矩、光明、严谨,要符合社会大众的道德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 4.
剗汰释义:裁除,废除。 《明史·杨守随传》:“守随 愤,独上章极论之曰:‘陛下嗣位以来,左右近臣,不能祗承德意,尽取先朝良法而更张之,尽诬先朝硕辅而剗汰之。’”
- 5.
动机论释义: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 与“效果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无关;判断或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须看动机,不必看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参见“动机与效果”。
- 6.
奥地利帝国释义:欧洲封建帝国。 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兰茨二世鉴于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大部被拿破仑所占,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正式将奥地利领有的领地改为奥地利帝国。领土包括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及特兰西瓦尼亚等地。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失败后,被逐出德意志。1867年改建为奥匈帝国。
- 7.
宴私释义:古代名词,有公余的私生活、亲昵德意思。
- 8.
德国农民战争释义:1524— 1525年在德意志爆发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革命反对封建主与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和残酷剥削,主张宗 教改革,要求取消农奴制度。其中闵采尔所领导的起义力图实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此次 革命因自身弱点及市民阶级背叛而最终失败。
- 9.
德国十一月革命释义:1918-1919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拒绝执行反动当局的命令,举行起义,革命爆发。11月9日,柏林起义,德皇威廉二世逃亡,德意志帝国被推翻。社会民主党右派首领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临时政府。次年1月,临时政府镇压柏林工人运动,杀害德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2月成立魏玛共和国政府。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被政府军镇压,革命失败。
- 10.
德意志人释义:德意志人;系德国的主体民族,其他多数分布在奥地利瑞士比利时美国等国,主要特征多为身材高大,金发碧眼,多属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部分属阿尔卑斯类型,使用德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分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两种,南北方言差别大,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并拥有一套独特的花体字母哥特体,德语称,书面语言以高地德语为标准,多数人信仰基督新教,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
- 11.
德意志第三帝国释义:指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国。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宣称他统治下的德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后的第三个德意志人帝国,并喻意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宣扬的太平盛世的“第三王国”。1945年5月德国战败后崩溃。
- 12.
德意志邦联释义:1815年德意志各邦组成的联盟。设有邦联议会,以奥地利代表为主席。组织松散,各邦保持完全的主权。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经常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被普鲁士打败,邦联瓦解。
- 13.
德意释义:布施恩德的心意。 《周礼·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宋 岳飞《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比年羣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宋 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是固所以宣天子之德意,而入民之骨髓也。”《清史稿·礼志九》:“降者膝行诣坛下,俛首乞命,经略宣上德意,量加赏賚。”欧阳予倩《李秀成》第三幕:“这件袍赐给你,你要体朕的德意。”
- 14.
扞圉释义:同“扞御”。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蒞任两载,仰籍宪臺威灵遐畅,亦营官上体德意,能同心扞圉,庶萑苻不敢有所窥耳。”
- 15.
效果论释义: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行为的后果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与“动机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效果;判断和评价行为的善恶,不必考察动机,只要看它的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
- 16.
教练员释义:运动训练中培养和训练运动员者。对运动员的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和道德意志品质等全面负责。
- 17.
晋号释义:晋升其称号。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五日》:“德 自 威廉第一 始以 普鲁斯 国王为 日耳曼 列邦共主,晋号 德意志皇帝。”
- 18.
民物释义:⒈泛指人民、万物。汉 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宋 张孝祥《与明守赵敷文书》:“执事以慈惠之师,有来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亲政以来,夙夜兢业,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当天心,以康民物。”⒉民众的财物。《后汉书·翟酺传》:“帑藏单尽,民物彫伤。”《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天作淫雨,冀州 水出,漂没民物。”⒊犹民情、风俗。《宋书·武帝纪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览民物,搜扬幽隐,拯灾卹患。”宋 苏舜钦《先公墓志铭》:“既省政,恶民
- 19.
瞻视释义:⒈观瞻。指外观。《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儼然人望而畏之。”一说下视。见 朱熹《论语集注》。汉 徐干《中论·法象》:“若夫堕其威仪,恍其瞻视,忽其辞令,而望民之则我者,未之有也。”明 李东阳《送毕验封充谁府册封副使诗》序:“夫所贵乎使者,必其威仪足以耸瞻视,辞令足以宣德意。”清 梅曾亮《谒墓记》:“及謁墓之子孙,又必广置墓之左右山,或延袤数十里,以植树木,耸瞻视。”⒉观看;顾盼。《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今以 光烈皇后 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遗王,可时瞻视,以慰《凯风》寒泉之思。”《南史
- 20.
致良知释义: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