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 [guān fēng]
1. 替人守望,以便报告。
例派小王去观风。
英[be on the lookout; serve as a lookout;]
观风 引证解释
⒈ 察看时机。
引《易·观》“观我生进退” 唐 孔颖达 疏:“故时可则进,时不可则退,观风相几,未失其道,故曰观我生进退也。”
⒉ 指望风。
引《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我这里与你两箇观风。”
⒊ 谓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
引语出《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观风久有作,陈诗愧未妍。”
唐 张说 《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问俗兆人阜,观风五教宣。”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本院奉旨出巡,正要观风问俗。”
朱自清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戏曲和小说不但可以观民风,还可以观士风,而观风就是写实,就是反映社会,反映时代。”
⒋ 观看风采。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铭德慕行,文采允集。观风似面,听辞如泣。”
⒌ 观赏风光。
引宋 王安石 《见远亭》诗:“观风南国最,应宿紫宸班。”
《西游记》第二八回:“那林里是个清雅的去处,决然没有妖精。想是老和尚坐不住,往那里观风去了。”
国语词典
观风 [guān fēng]
⒈ 察看机会,随机应变。
引《易经·观卦·六三》「观我生进退」句下唐·孔颖达·正义:「故时可则进,时不可则退,观风相几,未失其道。」
⒉ 观察风俗得失。
引《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观风久有作,陈诗愧未妍。」
⒊ 游览。
引《西游记·第二八回》:「想是老和尚坐不住,往那里观风去了。」
⒋ 替人守望以便警告。
引《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把两个银戒指赏著春来,教他观风做脚,防守门户。」
⒌ 清朝学政及地方官到任时命题课士,称为「观风」。
观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九子铃释义:古代宫殿、寺观风檐前或帷帐上挂的装饰铃,用金玉等材料制成。
- 2.
俗阜释义:谓民众富庶。唐 崔铉《进宣宗收复河湟》诗:“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明 沉鲸《双珠记·刑逼成招》:“牛刀试政,花邑观风。百里桑麻,应知俗阜;千年桃李,可见阴功。”
- 3.
假节释义:⒈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汉书·平帝纪》:“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⒉汉 末与 魏 晋 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 入 长安,欲结 术 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 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 初,又加龙驤将军、假节、
- 4.
儒童释义:明 清 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 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文戏·歇后诗》:“云间 求忠书院,为 方正学 建也。一日,院观风,有儒童告考,张郡侯 命学博往书院试之。”《儒林外史》第七回:“传进新进儒童来。到 汶上县 头一名点着 荀玫。”《清史稿·选举志一》:“儒童入学考试,初用《四书》文、《孝经》论各一。”
- 5.
国辅释义:辅国。 亦指辅国大臣。《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风听化。国辅大臣未襃,而 昌邑 小輦先迁,此过之大者也。”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於是国辅、老臣、羣官、宿将,歷问明德,推据崇高,咸仰 僧伽罗 之福智也。”唐 玄宗《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诗:“言谈延国辅,词赋引文雄。”
- 6.
宣旬释义:巡抚各地,宣扬德教。语出《诗·大雅·江汉》:“王命 召虎,来旬来宣。”毛 传:“旬,徧也。”元 周伯琦《自顺宁府历坳儿岭晚宿雷家驿》诗:“纪胜犹挂漏,观风能宣旬。”参见“旬宣”。
- 7.
当方释义:⒈本地。《北史·西域传·大秦》:“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寃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水浒传》第六十回:“小僧已知他的备细出没去处,特地前来拜请头领入去劫寨,剿除了他时,当坊有幸。”《西游记》第二七回:“好 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吴组缃《山洪》二六:“他们现在就是当方土地,你就不晓得去烧烧香?”⒉指各方中的某一方。《周礼·秋官·大行人》“时聘以结诸侯之好”唐 贾公彦 疏:“此谓时会之年,当方有诸侯不顺服,当方诸侯来;餘方
- 8.
推勘释义:⒈审问。唐 刘肃《大唐新语·公直》:“近者朝臣多被 周兴、来俊臣 推勘,递相牵引。”《宋史·刑法志二》:“鞫狱官推勘不得实,故有不当者,一案坐之。”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则听得闭宫门推勘这女娇姿,多应是十年前那一塲公事。”《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王法还须推勘,神明料不差池。”⒉考察;推求。宋 司马光《乞以十科举士札子》:“须合差官体量相度,点检磨勘,剗刷催促,推勘定夺。”明 冯惟敏《一枝花·题丹元楼》套曲:“旌贤寳善勤推勘,勑使观风几驻驂,指日传宣圣恩湛。”苏曼殊《非梦记》:“由是往復推勘,如入
- 9.
摛藻释义:铺陈辞藻。 意谓施展文才。汉 班固《答宾戏》:“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犹无益於殿最也。”唐 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高谈辨飞兔,摛藻握灵蛇。”宋 林逋《寄茂才冯彭年》诗:“无如摛藻妙,所惜赏音稀。”清 林则徐《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诚使邪蒿必斥,自严溺口之防;定知摛藻为华,竚入点头之选。”
- 10.
敬职释义:勤于职守。旧题 汉 马融《忠经·观风》:“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寧。”郑玄 注:“官务修政,人始获安。”
- 11.
正岁释义:指古历夏历正月。亦泛指农历正月。《周礼·天官·小宰》:“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郑玄 注:“正岁,谓 夏 之正月,得四时之正。”孙诒让 正义:“全经凡言正岁者,并为 夏 正建寅之月,别于凡言正月者为 周 正建子之月也。《尔雅·释天》云:‘夏 曰岁,商 曰祀,周 曰年’…… 王引之 云:《尔雅》曰:‘正,长也。’建寅之月为一岁十二月之长,故谓之正岁。”南朝 梁 沉约《上建阙表》:“使观风而至,復闻正岁之典。”
- 12.
殊尤释义:⒈特别奇异。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未有殊尤絶迹,可考於今者也。”清 赵翼《孙介眉招食鲢鱼头羹》诗:“负此殊尤秘不得,张腮鼓颊突两眸。”⒉特别优异。唐 白居易《鸡距笔赋》:“因草为号者质陋,拆蒲而书者体柔。彼皆琐细,此实殊尤,是以搦之而变成金距,书之而化作银钩。”宋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札子状》:“是以明君善用人者,博访远举,拔其殊尤。”清 林则徐《广东粤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矧当大比之年,宜有殊尤之选。”
- 13.
溺口释义:谓因言语不慎,招人怨恨而遭祸殃。语本《礼记·缁衣》:“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孔颖达 疏:“君子溺於口者,言卿大夫之君子以口伤人,而致怨恨,遂被覆没,亦如溺於水不能自治也。”清 林则徐《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诚使邪蒿必斥,自严溺口之防;定知摛藻为华,竚入点头之选。”
- 14.
观风使释义:⒈官名。 唐 初遣官巡视天下,观风察俗,谓之“观风使”。亦称“採访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观察处置使”原注:“贞观 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 开元 ﹞二十年曰採访处置使,分十五道,天宝 末,又兼黜陟使,乾元 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说郛》卷十引 前蜀 冯鉴《续事始》:“观风使:肃宗 至德 元年,改採访使为观风处置使。”《清史稿·世宗纪》:“﹝ 雍正 四年﹞冬十月甲子,设 浙江 观风整俗使。”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五》。⒉指 清 代的学政使。严复《救亡决
- 15.
采诗释义:⒈搜集民歌。⒉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
- 16.
駪征释义:跋涉,奔走。 语本《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清 林则徐《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在多士,笙簧燕乐,诗賡宵雅之三;而使臣,原隰駪征,善拜皇华之五。”清 惜秋 旅生《维新梦·外交》:“诸君奉詔駪征,善全国体,吾谋倘用,秦 岂无人。”
- 17.
齐云楼释义:古楼名。齐云,言其高与云齐。较为著名者有二:(1)旧在 江苏 苏州 子城上,唐 曹恭王 所建。唐 白居易《齐云楼晚望》诗:“齐云楼 北面,半日凭栏干。”宋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白乐天 於西楼命宴,齐云楼 晚望,皆有篇什。所谓池阁者,盖今之后楼也;西楼者,盖今之 观风楼 也;齐云楼 者,盖今之 飞云阁 也。”(2)旧在 陕西省 华县 城内。《旧唐书·昭宗纪》:“﹝ 乾寧 四年﹞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 齐云楼,西望 长安,令乐工唱御製《菩萨蛮》词。”《新五代史·杂传二·韩建》:“昭宗 登 齐云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