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国 [fá guó]
1. 征伐别国。
伐国 引证解释
⒈ 征伐别国。
引《左传·昭公四年》:“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从而至?”
明 刘基 《莒人伐我东鄙》:“伐国而围人之邑与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伐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伐国释义:征伐别国。《左传·昭公四年》:“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南朝 梁 何逊《七召·声色》:“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从而至?”明 刘基《莒人伐我东鄙》:“伐国而围人之邑与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 2.
四院释义:唐 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廩及诸器官奴婢。 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 3.
崇鼎释义:鼎名。 古代宝器。一说为 周 时 崇国 之鼎;一说为 春秋 时 鲁国 之鼎,即谗鼎。《礼记·明堂位》:“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郑玄 注:“崇、贯、封父 皆国名。文王 伐 崇。古者伐国,迁其重器。”《左传·昭公三年》“《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唐 孔颖达 疏:“服虔 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 铸九鼎於 甘谗 之地,故曰谗鼎。二者并无案据,其名不可审知。”按,《左传》杨伯峻 注:“谗鼎本是 鲁 有,《韩非子·説林上》谓 齐 伐 鲁,索谗
- 4.
观衅释义:⒈见“观衅”。⒉亦作“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左传·宣公十二年》:“会 闻用师,观衅而动。”陆德明 释文引 服虔 曰:“衅,间也。”唐 白居易《策林·议兵》:“相时观衅,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宋 苏辙《赤壁怀古》诗:“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清 刘松山《致梅启熙书》:“弟现驻 南阳 所属之 石桥,暂行控扼,观衅而动。”
- 5.
陨命释义:⒈丧失生命。 《左传·成公十三年》:“天诱其衷,成王 陨命,穆公 是以不克逞志于我。”《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江阳 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隻役,陨命於军。”清 袁枚《新齐谐·烧头香》:“我夫不良,趁我生产时,属隐婆将二铁针置产门中,以此陨命。”⒉交战中俘获战败国的国君。《国语·晋语五》:“靡笄 之役也,郤献子 伐 齐。齐侯 来,献之以得陨命之礼。”韦昭 注:“伐国获君,若 秦 获 晋惠,是为陨命。今 齐 虽败,顷公 不见得,非陨命也……《司马法》曰:‘其有陨命,行礼如会所,争义不争利
- 6.
黄口释义:⒈雏鸟的嘴。 借指雏鸟。汉 刘向《说苑·敬慎》:“孔子 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 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南朝 齐 谢朓《咏竹诗》:“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唐 元稹《有鸟》诗之十四:“可惜官仓无限粟,伯夷 饿死黄口肥。”清 卓尔堪《题脊令图》诗:“汝雏旦暮啼黄口,汝魂血污归故乡。”⒉指幼儿。《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 注:“黄口,幼也。”《新唐书·百官志一》:“每岁孟春上其籍,自黄口以上印臂。”清 吴嘉纪《堤决》诗之五:“暮年辛苦饲孤孙,黄口命倚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