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 [zuǒ yòu]
1. 左和右两方面。
例主席台左右,红旗迎风飘扬。
英[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
2. 附近;两旁。
例余立侍左右。——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英[ nearby; at hand; on both sides; ]
3. 身边。
例在帝左右。
英[ at one's side; ]
4. 近臣;随从。
例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资治通鉴·唐纪》
左右拥至尹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英[ courtier; attendant; ]
5. 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例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史记》
英[ you; ]
6. 反正。
例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英[ anyway; anyhow; in any event; ]
7.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例在六点或六点左右到的家。
断断续续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英[ about; or so; or thereabouts; ]
8. 支配;控制。
例他的行动为她所左右。
英[ control; dominate; influence; sway; ]
9. 身边办事的人,侍从。
例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英[ member of one's entourage; ]
左右 引证解释
⒈ 帮助;辅佐。
引《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孔颖达 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
《国语·晋语四》:“此三人者,实左右之。”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
清 刘大櫆 《程孺人传》:“吴 君竭力以养其兄嫂,抚其兄之子,延师教督,而孺人常左右之。”
⒉ 袒护;保护。
引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君观吾方略、士众,足辨(办) 郭多 不? 多 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林复》:“有告监文思院 常良孙 赃墨事,朝廷下之 临安 狱,久不得其情,上意谓京尹左右之;尹不自安。”
清 戴名世 《程之藩传》:“鸣球 濒行属巡抚 宋一鹤 、巡按 汪承詔 斥逐之。两人不肯,且为左右之甚力。”
⒊ 支配;控制。
引《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以 楚 师伐 齐,取 穀。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杜预 注:“左右,谓进退在己。”
《国语·越语上》:“寡君帅 越国 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韦昭 注:“左右,在君所用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本(周本 )已昏耄,不知时变,皆其子 祚 左右其事。”
李大钊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
⒋ 分辩或论断其高低、优劣。
引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於前志,非敢左右其説,惟公之采择。”
宋 文天祥 《刘定伯墓志铭》:“或不约经造,至则善为言谭,名理蠭出。意所左右,辩者不可詰。”
⒌ 左面和右面。
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御史再三推辞,定要傍坐,只得左右相对。”
⒍ 附近;两旁。
引《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 人逐之,左右角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頽基焉。”
⒎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
引汉 王充 《论衡·齐世》:“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生携 鶯 宵奔 蒲州,时二更左右。”
鲁迅 《书信集·致钱玄同》:“他大约十日左右总可到。”
⒏ 犹言向背。
引《后汉书·郅恽传》:“惲 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
李贤 注:“左右犹向背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方乱事之初作也,叛者不过工程等三营,其餘马步砲各营并怀观望,意将伺动静,以为左右。”
⒐ 身边。
引《诗·大雅·文王》:“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方书、《本草》恒置左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前定》:“又在 萧中道 者,日侍左右。忽得罪,黜为外郡监。”
⒑ 近臣;侍从。
引《左传·宣公二十年》:“﹝ 楚子 ﹞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
《北史·尧君素传》:“煬帝 为 晋王 时, 君素 为左右。”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离了官房没了倚靠,絶了左右没了牙爪。”
《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知县大怒,教左右执下庙官送狱勘罪。”
⒒ 将帅和车右。
引《左传·成公十六年》:“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
杜预 注:“左,将帅。右,车右。”
⒓ 不直称对方,而称其执事者,表示尊敬。
引战国 乐毅 《报燕惠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
《史记·张仪列传》:“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於左右。”
唐 无名氏 《秀师言记》:“小僧有情曲,欲陈露左右。”
⒔ 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引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是僕终已不得舒愤懣以晓左右。”
清 恽敬 《与赵石农书》:“前送马圉人回州,曾有书奉谢,并陈一切,想达左右。”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季黻 君左右。”
⒕ 各方面。
引《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嗣源 危殆者数四,赖宣徽使 李绍宏 左右营护,以是得全。”
宋 曾巩 《祭亡妻晁氏文》:“事姑之礼,左右无违。”
⒖ 反正;横竖。
引元 无名氏 《争报恩》楔子:“左右这里无有外人,喒两个慢慢的吃。”
《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一不做,二不休,左右是歹了。”
《红楼梦》第一一三回:“左右我们丫头们更算不得什么了!”
浩然 《艳阳天》第三章:“眼下 东山坞 的人,还能说旁的事情?左右都是分麦子。”
国语词典
左右 [zuǒ yòu]
⒈ 左方与右方。
引《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近旁边 阁下
⒉ 附近。
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
《文明小史·第三四回》:「他左右一看没人,提起长衫,奋身一跃而过。」
⒊ 称跟从的侍者为「左右」。
引《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三国演义·第三回》:「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进大惊。」
⒋ 书札中常用的称谓敬辞,不直言对方本人,而称其侍者,以示尊敬。
引《史记·卷七〇·张仪传》:「是故不敢慝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
《战国策·燕策二》:「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
⒌ 帮助、辅助。
引《诗经·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唐·刘禹钖〈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
⒍ 控制、指挥。
引《国语·越语上》:「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⒎ 背离,有二心。
引《后汉书·卷二九·郅恽传》:「恽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
⒏ 反正。
引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小娘子,左右这里无人,我央及你咱。」
《水浒传·第六二回》:「左右是死,索性说了。」
⒐ 上下、光景。多放在数量词后,表示约略之数。
引汉·王充《论衡·齐世》:「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彊老寿,百岁左右。」
左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两释义:⒈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汉 刘向《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⒉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唐
- 2.
一勺池释义:又名“人大海”,“七星池”(在毕业生中流传),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处人工池塘,长约十米,宽约7米,成不规则椭圆形状。 略像一滴水形,中竖奇石,正面为赤色刻字“一勺池”,背面撰联:“吞吐三江水,怡然一勺池”。池底二十根左右矮状喷泉设施。
- 3.
一屯释义:⒈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个单位。 《六韬·均兵》:“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復故处。”《新唐书·杨行密传》:“ 彦 以骑兵背城战, 行密 卧帐中,令曰:‘贼近,报我!’俄而陷一屯。”⒉屯田的一个单位。《晋书·食货志》:“今以 鄴 奚官奴婢著 新城 ,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
- 4.
一庹释义: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 俗称两臂横量绳数曰一庹、两庹。见 清 吴任臣《字汇补》。
- 5.
一抹光释义:⒈全都包括在内。《西湖二集·商文毅决胜擒满四》:“今年赦文须一抹光,不须别具条款。”⒉一次收拾干净。《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看他左右祇在早晚要死,不若趁这机会杀了,去山下掘个坑埋了,又无踪迹,那里查考?这个叫做‘趁汤推’,又唤做‘一抹光’。”⒊指连成一片。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大雨一股劲倾倒着,天和地黑得一抹光。”
- 6.
一算释义:⒈一根算筹。《礼记·投壶》:“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⒉汉 代商贾税和对成年人所征人头税的一个计数单位。《史记·平準书》:“诸贾人末作貰贷买卖,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钱二千而一算。”《汉书·晁错传》:“今 秦 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无銖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復。”按:《高帝纪上》“初为算赋”颜师古 注引 如谆 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⒊古代推算历数的一个单位。《旧唐书·历志二》:“今 大唐 神龙 元年,復
- 7.
一联释义:⒈律诗中相对的两句称“一联”。亦指对联的一幅。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秦会之 丞相卒,魏道弼 作参政,委任颇专,且大拜矣,翰苑欲先作白麻,又不能办,假手於士人 陈丰。丰 以其姓 魏,遂以‘晋絳 和戎’对‘郑公 论諫’……予在史院,欲删此一联,会去国不果。”《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消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⒉犹一队。《旧五代史·唐景思传》:“愿赐臣坚甲一联,以观臣之効用。”⒊一连串。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七:“《穷汉的穷谈》、《共产与共管》、《马克思进文庙》、《文艺家的觉悟》、《
- 8.
七兵释义:⒈七兵尚书的省称。《北史·崔亮传》:“转都官尚书,又转七兵,领廷尉卿,加散骑常侍。”《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以右卫将军 宋弁 兼祠尚书,摄七兵事以佐之。”胡三省 注:“摄七兵事,摄尚书七兵曹事也。杜佑 曰:‘魏 始置五兵尚书,谓中兵,外兵,别兵,都兵,骑兵也。晋 又分中、外兵各为左右,后魏 遂为七兵尚书。’”⒉指由七情所产生的各种杂念。宋 苏舜钦《夜中》诗:“七兵乘间入,攻剽势向圮。”
- 9.
七卿释义:明 代以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为七卿。 见《明史·七卿年表》。
- 10.
万元户释义:万元户,顾名思义是指存款或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民户。 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万元户年代”的1万元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了。那时候米价14元,肉价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1-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并且那个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就比较少了。工人工资一般是每个月28元左右。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称之为万元户。不过因为时代好了,人均收入增加,这个词已经成了历史概念。
- 11.
三令节释义:唐 德宗 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旧唐书·德宗纪下》:“﹝ 贞元 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汉 崇上巳,晋 纪重阳……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德宗》:“贞元 四年九月,赐宴 曲江亭。帝为诗序曰:‘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
- 12.
三公山碑释义:汉 光和 四年祀 三公山 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清 叶廷琯《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道光 中,嘉兴 沉 君 匏庐 守 真定 时,辑《常山贞石志》二十四卷,以搜得 光和 四年《三公山碑》为快。”
- 13.
三更释义: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 14.
三术释义: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 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 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
- 15.
三班奉职释义:宋 时武职,分东、西、横三班。 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 二年﹞乙酉,置内殿崇班、左右侍禁,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宋史·职官志九》:“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右班殿直,左班殿直,右侍禁,左侍禁,西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内殿崇班……节度使。”
- 16.
三班释义:⒈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⒉见“三班六房”。⒊昼夜不间断生产的工厂,工人轮流上早、中、夜班,统称三班。与“常日班”相对。
- 17.
三登释义:⒈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南朝 梁 沉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三登之美未臻,万斯之基尚远。”⒉谓五穀一年三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耒水》:“﹝ 便县 ﹞县界有温泉,在 郴县 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顷……温水所溉,年可三登。”金 蔡珪《雪拟坡公韵》:“丰年待作三登兆,暮景重开六出花。”
- 18.
三辅释义:⒈西汉 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汉 初京畿官称内史,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皆在 长安 城中。《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颜师古 注:“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武帝 太初 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属右扶风,长安 以东属京兆尹,长陵 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⒉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
- 19.
三郎释义:⒈古代三种郎官的合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 司马贞 索隐:“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 张守节 正义引《汉书·百官表》:“有议郎、中郎、散郎,又有左右三将,谓郎中,车郎、户郎。”⒉唐 玄宗 小字。因其排行第三,故称。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三郎 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羈雌。”原注:“内中皆以上为 三郎 。”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一:“ 三郎 谓 明皇 也。 明皇 兄弟六人,一人早亡,胡 明皇 为太子时,号五王宅。 寧王 、 薛王 , 明皇 兄也, 申王 、
- 20.
三驱释义: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 疏:“褚氏 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三驱者,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田猎有三驱之制。”此谓田猎以三驱为度,见 颜师古 注。唐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戈直 注:“三驱者,围合其
左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两释义:⒈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汉 刘向《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⒉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唐
- 2.
一勺池释义:又名“人大海”,“七星池”(在毕业生中流传),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处人工池塘,长约十米,宽约7米,成不规则椭圆形状。 略像一滴水形,中竖奇石,正面为赤色刻字“一勺池”,背面撰联:“吞吐三江水,怡然一勺池”。池底二十根左右矮状喷泉设施。
- 3.
一屯释义:⒈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个单位。 《六韬·均兵》:“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復故处。”《新唐书·杨行密传》:“ 彦 以骑兵背城战, 行密 卧帐中,令曰:‘贼近,报我!’俄而陷一屯。”⒉屯田的一个单位。《晋书·食货志》:“今以 鄴 奚官奴婢著 新城 ,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
- 4.
一庹释义: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 俗称两臂横量绳数曰一庹、两庹。见 清 吴任臣《字汇补》。
- 5.
一抹光释义:⒈全都包括在内。《西湖二集·商文毅决胜擒满四》:“今年赦文须一抹光,不须别具条款。”⒉一次收拾干净。《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看他左右祇在早晚要死,不若趁这机会杀了,去山下掘个坑埋了,又无踪迹,那里查考?这个叫做‘趁汤推’,又唤做‘一抹光’。”⒊指连成一片。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大雨一股劲倾倒着,天和地黑得一抹光。”
- 6.
一算释义:⒈一根算筹。《礼记·投壶》:“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⒉汉 代商贾税和对成年人所征人头税的一个计数单位。《史记·平準书》:“诸贾人末作貰贷买卖,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钱二千而一算。”《汉书·晁错传》:“今 秦 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无銖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復。”按:《高帝纪上》“初为算赋”颜师古 注引 如谆 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⒊古代推算历数的一个单位。《旧唐书·历志二》:“今 大唐 神龙 元年,復
- 7.
一联释义:⒈律诗中相对的两句称“一联”。亦指对联的一幅。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秦会之 丞相卒,魏道弼 作参政,委任颇专,且大拜矣,翰苑欲先作白麻,又不能办,假手於士人 陈丰。丰 以其姓 魏,遂以‘晋絳 和戎’对‘郑公 论諫’……予在史院,欲删此一联,会去国不果。”《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消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⒉犹一队。《旧五代史·唐景思传》:“愿赐臣坚甲一联,以观臣之効用。”⒊一连串。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七:“《穷汉的穷谈》、《共产与共管》、《马克思进文庙》、《文艺家的觉悟》、《
- 8.
七兵释义:⒈七兵尚书的省称。《北史·崔亮传》:“转都官尚书,又转七兵,领廷尉卿,加散骑常侍。”《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以右卫将军 宋弁 兼祠尚书,摄七兵事以佐之。”胡三省 注:“摄七兵事,摄尚书七兵曹事也。杜佑 曰:‘魏 始置五兵尚书,谓中兵,外兵,别兵,都兵,骑兵也。晋 又分中、外兵各为左右,后魏 遂为七兵尚书。’”⒉指由七情所产生的各种杂念。宋 苏舜钦《夜中》诗:“七兵乘间入,攻剽势向圮。”
- 9.
七卿释义:明 代以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为七卿。 见《明史·七卿年表》。
- 10.
万元户释义:万元户,顾名思义是指存款或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民户。 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万元户年代”的1万元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了。那时候米价14元,肉价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1-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并且那个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就比较少了。工人工资一般是每个月28元左右。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称之为万元户。不过因为时代好了,人均收入增加,这个词已经成了历史概念。
- 11.
三令节释义:唐 德宗 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旧唐书·德宗纪下》:“﹝ 贞元 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汉 崇上巳,晋 纪重阳……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德宗》:“贞元 四年九月,赐宴 曲江亭。帝为诗序曰:‘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
- 12.
三公山碑释义:汉 光和 四年祀 三公山 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清 叶廷琯《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道光 中,嘉兴 沉 君 匏庐 守 真定 时,辑《常山贞石志》二十四卷,以搜得 光和 四年《三公山碑》为快。”
- 13.
三更释义: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 14.
三术释义: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 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 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
- 15.
三班奉职释义:宋 时武职,分东、西、横三班。 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 二年﹞乙酉,置内殿崇班、左右侍禁,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宋史·职官志九》:“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右班殿直,左班殿直,右侍禁,左侍禁,西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内殿崇班……节度使。”
- 16.
三班释义:⒈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⒉见“三班六房”。⒊昼夜不间断生产的工厂,工人轮流上早、中、夜班,统称三班。与“常日班”相对。
- 17.
三登释义:⒈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南朝 梁 沉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三登之美未臻,万斯之基尚远。”⒉谓五穀一年三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耒水》:“﹝ 便县 ﹞县界有温泉,在 郴县 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顷……温水所溉,年可三登。”金 蔡珪《雪拟坡公韵》:“丰年待作三登兆,暮景重开六出花。”
- 18.
三辅释义:⒈西汉 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汉 初京畿官称内史,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皆在 长安 城中。《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颜师古 注:“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武帝 太初 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属右扶风,长安 以东属京兆尹,长陵 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⒉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
- 19.
三郎释义:⒈古代三种郎官的合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 司马贞 索隐:“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 张守节 正义引《汉书·百官表》:“有议郎、中郎、散郎,又有左右三将,谓郎中,车郎、户郎。”⒉唐 玄宗 小字。因其排行第三,故称。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三郎 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羈雌。”原注:“内中皆以上为 三郎 。”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一:“ 三郎 谓 明皇 也。 明皇 兄弟六人,一人早亡,胡 明皇 为太子时,号五王宅。 寧王 、 薛王 , 明皇 兄也, 申王 、
- 20.
三驱释义: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 疏:“褚氏 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三驱者,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田猎有三驱之制。”此谓田猎以三驱为度,见 颜师古 注。唐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戈直 注:“三驱者,围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