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计 [zǒng jì]
1. 总括起来计算。
例总计十万元。
观众总计有三千人。
英[ amount to; total; add up to; ]
2. 总计数。
英[ grand total; ]
总计 引证解释
⒈ 总共计算。
引《三国志·魏志·刘廙传》“可以死效,难用笔陈” 裴松之 注引《刘廙别传》:“岁课之能,三年总计,乃加黜陟。”
例如:全校总计有师生员工1351人。
⒉ 犹统计。
引《宋史·外国传五·闍婆》:“有文吏三百餘员,目为秀才,掌文簿,总计财货。”
国语词典
总计 [zǒng jì]
⒈ 统括计算。
例如:「各界代表总计有五万余人出席大会。」
近总共
总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会最释义:⒈关键。⒉会萃,集合。⒊总计;汇总。⒋见“会撮”。
- 2.
十二门释义:古代京城四面各有三座城门,总计有十二门。
- 3.
在一起释义:⒈同在一处。⒉作为一个整体或总和;总计。
- 4.
定估释义:指物品的定价。《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望勘会诸州初纳两税年绢布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 5.
岁会释义:⒈一年收支的总计。 《周礼·天官·司会》:“以岁会攷岁成。”贾公彦 疏:“岁计曰会,以一岁之会计,考当岁成事之文书。”唐 白居易《奉天县令崔鄯可仓部员外郎判度支案制》:“凡官之属,有堆案盈机之文,有月计岁会之课。”《宋史·食货志下一》:“方今内外财用,月计岁会,所入不足给所出。”⒉一年一次的相会。唐 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镜破人离何处问,路隔银河,岁会知犹近。”
- 6.
岁殖释义:年产值。殖,通“直”,价值。梁启超《新民说》第十四节:“夫一国之岁殖者,国中人民岁殖之总计也。综一国之民,无论或劳力、或不劳力,劳力矣、或生利、或不生利,而其待养於地之所产,民之所出,则均一国岁殖。”
- 7.
归里包堆释义:总计;拢共:家里归里包堆就我和老伴两个人。
- 8.
总撒释义:犹总结;总计。
- 9.
总资产释义:总资产是指某一经济实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一般可以认为,某一会计主体的总资产金额等于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计”金额。与联合国SNA中的核算口径相同,我国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指经济资产。所谓经济资产,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已经界定,其所有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对它们的有效使用、持有或者处置,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那部分资产。
- 10.
总计释义:合起来计算:观众总计有十万人。这个村粮食产量总计为一百万斤。
- 11.
最凡释义:犹总计。
- 12.
月会释义:⒈月计。 每月的收支统计。⒉指按月总计。
- 13.
月计释义:⒈每月的收支统计。 ⒉每月总计。
- 14.
权使释义:⒈用权势役使。 《战国策·赵策三》:“彼 秦 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⒉宋 代专掌财赋的三司代理长官。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咸平 六年,併三部为三司使,官轻则为‘权使公事’。庆历 中,叶翰林 道卿 再总计,止云‘权使’,盖中书误也。其后遂分‘权使’与‘使公事’为两等。”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二》:“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庆历 中,叶道卿 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 道卿 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
- 15.
核总释义:审核总计。
- 16.
榷会释义:为商贾说合交易并总计其财货以征税。 《史记·五宗世家》:“而 赵王 擅权,使使即县为贾人榷会,入多於国经租税,以是 赵王 家多金钱。”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平会两家买卖之贾也。榷者,禁他家,独王家得为之。”司马贞 索隐:“谓为贾人专榷买卖之贾,侩以取利,若今之和市矣。”
- 17.
毛收入释义:亦称总收入。一定时期内除资本的报酬或所得外的一切收益或收入的总计。
- 18.
洋邦释义:外国。太平天囯 洪仁玕《恭录天王<禁鸦片诏>通令全国军民》:“本军师曾游诸洋,深悉外洋鸦片烟甚为 中国 害,且寻其各洋邦售卖实数,每年总计耗 中国 银两不下四五千万之多。”
- 19.
猥计释义:总计,合起来计算。
- 20.
类攒释义:按类集聚。《元典章·户部七·拟支年销钱数》:“省部委官分拣到所支名项,类攒总计数目,呈奉到中书省札付,该逐一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