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的意思
dàoshí

道不拾遗

简体道不拾遗
繁体道不拾遺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注音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dào,(1) 路,方向,途径。【组词】:道路。铁道。志同道合。(2) 指法则、规律。【组词】: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组词】:道学。传道。修道。(4) 方法,办法,技术。【组词】:门道。医道。(5)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6)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例句】:道观(guàn )。道士。道姑。道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7)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组词】:会道门。一贯道。(8) 说,讲。【组词】: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9) 用语言表示情意。【组词】:道喜。道歉。道谢。(10) 线条。【组词】:铅笔道儿。(11)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12)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13) 量词。【组词】: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14)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bù fǒu,(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组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句】:不,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shí shè,(1) 捡,从地上拿起。【组词】: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2) 收,敛,整理。【组词】:收拾。拾掇。(3) “十”的大写。(4)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 古同“涉”,历,经由。【组词】:拾级而上。

yí wèi,(1) 丢失。【组词】:遗失。遗落。(2) 漏掉。【组词】:遗忘。遗漏。(3)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组词】:补遗。路不拾遗。(4) 余,留。【组词】:遗留。遗俗。遗闻。遗址。遗风。遗憾。遗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5) 死人留下的。【组词】:遗骨。遗言。遗嘱。(6) 不自觉地排泄。【组词】:遗尿。遗精。(7)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组词】:遗传。(8) 抛弃。【组词】:遗弃。

基本含义

指道德高尚、操守正直,不会有任何失落或疏忽。

道不拾遗的意思

道不拾遗 [dào bù shí yí]

1. 无人捡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严峻,无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风廉直,社会安宁。

为长陵令,道不拾遗。——《汉书·何并传》

[no one pockets anything found on the road; no one would keep lost articles found by the roadside;]

道不拾遗 引证解释

⒈ 谓路有失物,无人拾取。古时用以形容刑法严峻或民风淳厚。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 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北史·厍狄士文传》:“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朱源 做了三年县宰,治得那 武昌县 道不拾遗,犬不夜吠。”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七:“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国语词典

道不拾遗 [dào bù shí yí]

⒈ 财物遗失在路上,无人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也作「路不拾遗」、「路无拾遗」。

《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显王十四年》:「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打家劫舍释义:指成群结伙公 开地到人家里抢夺财物。

道不拾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市不豫贾释义:谓市场上商人不要谎价。 贾,同“价”。《淮南子·览冥训》:“黄帝 治天下,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犂畔。二年,市不豫贾。”《说文·象部》“豫”段玉裁 注:“凡大皆偁豫,故《淮南子》、《史记·循吏传》、《魏都赋》皆云‘市不豫价’,《周礼·司市》注云‘防誑豫’,皆谓卖物者大其价以愚人也。”
    • 2.
      涂不拾遗释义:犹道不拾遗。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
    • 3.
      蒲密释义:蒲 与 密,古二县名。春秋 时,子路 治 蒲 三年,有政绩,孔子 入其境,三称其善。见《孔子家语·辩政》。东汉 时,卓茂 为 密 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见《后汉书·卓茂传》。后常用“蒲密”指教化盛行的地方。晋 陆机《演连珠》之三二:“蒲 密 之黎,遗时雍之世。”《宋书·良吏传序》:“莅民之官,迁变岁属,灶不得黔,席未暇煖,蒲密 之化,事未易阶。”唐 张说《徐高御挽歌》:“蒲 密 遥千载,鸣琴始一追。”
    • 4.
      让畔释义:古代传说由于圣王的德化,种田人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史记·五帝本纪》:“舜 耕 歷山,歷山 之人皆让畔;渔 雷泽,雷泽 上人皆让居。”又《周本纪》:“西伯 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后遂用作称颂君王德政的典故。晋 潘岳《西征赋》:“耕让畔以闲田,沾 姬 化而生棘。”《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
    • 5.
      路不拾遗释义: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也说道不拾遗。
    • 6.
      迁蝗释义:《后汉书·卓茂传》:“﹝ 卓茂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 密 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平帝 时,天下大蝗,河 南二十餘县皆被其灾,独不入 密县 界。”后以“迁蝗”谓政治清明,教化大行。唐 邵混之《大唐元氏县令庞君清德之碑》:“童恢 责兽,卓茂 迁蝗。”
    • 7.
      道不举遗释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 8.
      道不拾遗释义:也说路不拾 遗。 丢失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起来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国无 盗贼,道不拾遗。”
    • 9.
      道不掇遗释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 10.
      道无拾遗释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 11.
      风政释义:⒈教化政治。 《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刘孝标 注引《江惇传》:“山遐 为 东阳,风政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宁 在 豫章,遣十五议曹下属城,採求风政;并吏假还,讯问官长得失。”⒉指政绩。《后汉书·李固传》:“天下喁喁,属望风政。”《宋书·良吏传·阮长之》:“前后所莅官,皆有风政,为后人所思,宋 世言善治者,咸称之。”《北史·元颢传》:“﹝ 顥 ﹞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
    • 12.
      魏车委照释义:典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 ﹞二十四年,与 魏王 会田於郊。魏王 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 曰:‘无有。’梁王 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 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 檀子 者,使守 南城,则 楚 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 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 种首 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后以“魏车委照”谓不用明珠照亮车乘。比喻珍惜人才。唐 黄滔《与卢员外启》:“伏惟员外 魏 车委照,轩匣扬光,儻怜其刻意探

道不拾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市不豫贾释义:谓市场上商人不要谎价。 贾,同“价”。《淮南子·览冥训》:“黄帝 治天下,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犂畔。二年,市不豫贾。”《说文·象部》“豫”段玉裁 注:“凡大皆偁豫,故《淮南子》、《史记·循吏传》、《魏都赋》皆云‘市不豫价’,《周礼·司市》注云‘防誑豫’,皆谓卖物者大其价以愚人也。”
    • 2.
      涂不拾遗释义:犹道不拾遗。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
    • 3.
      蒲密释义:蒲 与 密,古二县名。春秋 时,子路 治 蒲 三年,有政绩,孔子 入其境,三称其善。见《孔子家语·辩政》。东汉 时,卓茂 为 密 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见《后汉书·卓茂传》。后常用“蒲密”指教化盛行的地方。晋 陆机《演连珠》之三二:“蒲 密 之黎,遗时雍之世。”《宋书·良吏传序》:“莅民之官,迁变岁属,灶不得黔,席未暇煖,蒲密 之化,事未易阶。”唐 张说《徐高御挽歌》:“蒲 密 遥千载,鸣琴始一追。”
    • 4.
      让畔释义:古代传说由于圣王的德化,种田人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史记·五帝本纪》:“舜 耕 歷山,歷山 之人皆让畔;渔 雷泽,雷泽 上人皆让居。”又《周本纪》:“西伯 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后遂用作称颂君王德政的典故。晋 潘岳《西征赋》:“耕让畔以闲田,沾 姬 化而生棘。”《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
    • 5.
      路不拾遗释义: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也说道不拾遗。
    • 6.
      迁蝗释义:《后汉书·卓茂传》:“﹝ 卓茂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 密 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平帝 时,天下大蝗,河 南二十餘县皆被其灾,独不入 密县 界。”后以“迁蝗”谓政治清明,教化大行。唐 邵混之《大唐元氏县令庞君清德之碑》:“童恢 责兽,卓茂 迁蝗。”
    • 7.
      道不举遗释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 8.
      道不拾遗释义:也说路不拾 遗。 丢失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起来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国无 盗贼,道不拾遗。”
    • 9.
      道不掇遗释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 10.
      道无拾遗释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 11.
      风政释义:⒈教化政治。 《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刘孝标 注引《江惇传》:“山遐 为 东阳,风政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宁 在 豫章,遣十五议曹下属城,採求风政;并吏假还,讯问官长得失。”⒉指政绩。《后汉书·李固传》:“天下喁喁,属望风政。”《宋书·良吏传·阮长之》:“前后所莅官,皆有风政,为后人所思,宋 世言善治者,咸称之。”《北史·元颢传》:“﹝ 顥 ﹞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
    • 12.
      魏车委照释义:典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 ﹞二十四年,与 魏王 会田於郊。魏王 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 曰:‘无有。’梁王 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 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 檀子 者,使守 南城,则 楚 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 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 种首 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后以“魏车委照”谓不用明珠照亮车乘。比喻珍惜人才。唐 黄滔《与卢员外启》:“伏惟员外 魏 车委照,轩匣扬光,儻怜其刻意探

道不拾遗造句

1.全国解放后,社会秩序大大好转,许多地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2.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个古人美好的愿望,如今在我们文明村已变成现实了。

3.人们都希望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那么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4.解放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5.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大大好转,许多地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6.这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事,在我们村可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7.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道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道不拾遗读音 怎么读 道不拾遗,拼音是dào bù shí yí,道不拾遗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道不拾遗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