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邪 [qū xié]
1. 用符咒等驱逐所谓邪恶作祟的东西,是一种迷信行为。
英[get rid of evils;]
驱邪 引证解释
⒈ 驱除邪祟。
引清 舒位 《午日见人家户侧有缚艾作人形者题曰锺进士戏为之咏》:“三年之艾五日福,风声鹤唳咸驱邪。”
国语词典
驱邪 [qū xié]
⒈ 驱除邪恶鬼怪等为害人的东西,是一种迷信的行为。
驱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半开释义:近代云南流通的一种货币,坊间传闻这币有“驱邪避凶”之用。
- 2.
同心长命缕释义:编有两心交搭状的五彩丝带,旧时系于臂上,用以驱邪。
- 3.
呪禁师释义:亦作“咒禁师”。 隋 唐 太医署下属有咒禁师,掌教咒禁,即以符咒驱邪治病。
- 4.
大年日释义:一年的最末一天。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大年日将你(指门神)帖起,供养了饊子茶食,指望你驱邪断祟,指望你看家守计。”
- 5.
宝铃释义:⒈寺庙中悬挂的铃。 ⒉道教称泥丸宫太一真君的流火之铃。相传此铃能驱邪恶,灭万殃。
- 6.
封镇释义:粘贴符箓镇魔驱邪。
- 7.
巫医释义:⒈专门从事于用咒语、符咒、卜占、草药和魔法以治病、驱邪除祟等的人。⒉懂医术的巫师。
- 8.
打夜狐释义:《旧唐书·敬宗纪》:“帝好深夜自捕狐貍,宫中谓之‘打夜狐’。”后民间称跳鬼驱邪为“打野胡”,本此。参见“打野胡”。
- 9.
打野胡释义:亦作“打夜胡”。旧时民间岁末跳鬼驱邪风俗的俗称。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世俗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儺,俚语谓之‘打野胡’。”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宋 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儺之意也。”清 方以智《通雅·谚原》:“唐敬宗 自捕狐狸,谓之‘打夜狐’,今民称跳鬼为‘打夜狐’,讹为‘野胡’。”参见
- 10.
护身符释义:⒈道士或巫师等所画的符或念过咒的物件,迷信的人认为随身佩带,可以驱邪免灾。⒉比喻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的人或事物。
- 11.
攻祷释义:祷祝之一种。 举行某种祷祝仪式以驱邪除怪。晋 干宝《搜神记》卷三:“刘世则 女病魅积年,巫为攻祷,伐空冢故城间,得狸鼉数十,病犹不差。”参见“攻説”。
- 12.
无垠之水释义:从天上降下来的雨水,不沾惹因果,有驱邪的作用。
- 13.
法事释义:⒈也叫佛事。 指佛 道徒拜忏、打醮等事情。⒉指巫师、术士“作法”捉妖驱邪。
- 14.
法印释义:法印,道教术语。 道教法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印钮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
道教法印和令牌作为正一箓法中十分重要的法物,施用于道教符箓斋醮,即护身通神、炼度济人、消灾驱邪等科仪及宗教活动中,历来为道教中人所认重。
- 15.
法水释义:⒈佛教语。 指佛法。谓佛法能消除心中烦恼,犹如水能洗涤污垢,故称。⒉道士、巫师自诩能除病驱邪的水。
- 16.
灵旗释义:⒈亦作“灵旂”。 ⒉神灵的旗子。⒊道教法器之一。用以驱邪镇鬼。
- 17.
玉印释义:⒈玉制之印。 ⒉指道教镇妖驱邪的印。
- 18.
玉印符释义:道教指盖有印章可以镇妖驱邪的符箓。
- 19.
硃符释义:朱笔画的符箓。旧俗用以驱邪。
- 20.
艾虎释义:⒈艾鼬。⒉用艾做成的像老虎的东西,旧俗端午节给儿童戴在头上,认为可以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