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乡 [sì xiāng]
1. 城镇四周的农村。
英[ countryside; ]
2. 泛指四方。
例四乡八里。
英[ all sides; ]
四乡 引证解释
⒈ 四方。
引《国语·越语下》:“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韦昭 注:“乡,方也。”
《庄子·说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成玄英 疏:“四乡,犹四方也。”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
⒉ 城镇四周的乡村。
引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这天晚上,将近有十个民兵连,从四面八方逼近城关;连四乡的老百姓都组织起来。”
克非 《春潮急》四:“﹝ 李春山 ﹞闲时仍当货郎,担一副玻璃箱子四乡游转。”
国语词典
四乡 [sì xiāng]
⒈ 城外四周的乡村。
引《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尊经阁摆席唱戏,四乡八镇几十里路的人都来看。」
⒉ 四方。
引《庄子·说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
四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正释义:⒈乡大夫。《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 盘庚 于西门之外。”杜预 注:“乡正,乡大夫。”《逸周书·大匡》:“赋洒其币,乡正保贷。”朱右曾 校释:“乡正,乡大夫也。《春秋传》曰:使四乡正敬享。保而后贷,防姦欺也。”参见“乡大夫”。⒉隋 唐 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隋书·李德林传》:“威 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旧唐书·高士廉传》:“竇轨 之镇 益州 也,闻而召见(朱桃椎),遗以衣服,逼为乡正。”⒊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许地山《缀网劳蛛·枯杨生花》:
- 2.
二师释义:⒈指左师、右师。春秋 宋 乡里之官。《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杜预 注:“二师,左、右师也。”王应麟《小学绀珠·职官·二师》“宋 右师、左师”引《白虎通》:“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里右师,其次为左师。”⒉左右翼军队。《国语·吴语》:“越王 乃分其师为左右军…… 吴 师闻之,大骇,曰:‘越 人分为二师,将以夹攻我师。’”⒊指 殷 少师 比干 和父师 箕子。《书·微子》“殷 既错天命,微子 作誥,父师、少师”孔 传:“告二师而去 紂。”孔颖达 疏:“告父师 箕子,少师 比干。”
- 3.
五门四关厢释义:全城和附近四乡。 《儒林外史》第四五回:“自此,传遍了五门四关厢一个大新闻,説‘ 余 家兄弟两个越发獃串了皮了’。”
- 4.
四墉释义:四周城墙。 《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 盘庚 于西门之外。”杜预 注:“墉,城也,用马祭于四城,以禳火。”参见“四鄘”。
- 5.
大风岙释义:大风岙东为澄照乡;南大漈北山、石板接、黄泥槽、梅方坪、潘宅村等;西为标溪乡何庄村;北为梧桐乡高演村,该景点处于四乡交界地。
- 6.
官制释义:设官的制度。《管子·乘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官制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吾闻圣王所取仪,金天之太经,三起而成,四转而终。官制亦然者,此其仪与?三人而为一选,仪於三月而为一时也,四选而止,仪於四时而终也。”《晋书·文帝纪》:“﹝ 咸熙 元年﹞秋七月,帝奏司空 荀顗 定礼仪,中护军 贾充 正法律,尚书僕射 裴秀 议官制,太保 郑冲 总而裁焉。始建五等爵。”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余尝患古今官制纷紜,漫无统
- 7.
帝车释义:⒈即北斗星。《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唐 李白《闻李太尉出征东南》诗:“帝车信廻转,河汉復纵横。”清 钱谦益《新阡八景·石城开障》诗:“错列垣墻天市近,縈廻阁道帝车行。”⒉帝王所乘之车。唐 苏颋《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府吏趋神扆,乡耆捧帝车。”
- 8.
蠢然释义:⒈动貌。 《阴符经》下篇:“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易纬乾坤凿度》卷上:“画坤为人门,万物蠢然,俱受荫育。”《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袁祖德布告一》:“刻下叛党蠢然思动,四乡匪徒不断滋扰。”张鼎丞 等《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当地反动派见 粤 军活跃,都蠢然而动,积极配合。”⒉笨拙迟钝的样子。宋 欧阳修《言青苗钱第一札子》:“至於田野之民蠢然,固不知《周官·泉府》为何物。”明 沉榜《宛署杂记·三婆》:“蠢然匹妇非若艳巧之可倾人城国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乡人皆言其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