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俗好释义:流俗之所喜好。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 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 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 亦发哀”裴松之 注引《吴书》曰:“肃 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宋 欧阳修《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诗:“看多易猒情不专,鬭紫夸红随俗好。”清 姚椿《乔处士遗集序》:“处士侍父柘溪,吟咏自乐,不顾俗好。”
- 2.
出次释义:⒈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左传·文公四年》:“楚 人灭 江,秦伯 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杜预 注:“出次,避正寝。”《晋书·元帝纪》:“三月,帝素服出次,举哀三日。”唐 吴兢《贞观政要·仁恻》:“襄州 都督 张公谨 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清 方苞《兄子道希墓志铭》:“余虽在外,遇期、功,道希 必率诸弟出次。”⒉出军驻扎。《宋书·索虏传》:“﹝ 江夏王 义恭 ﹞德望兼崇,风略遐被,即可三府文武,并被以中仪精卒,出次 徐 方,为众军节度。”唐 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度 拜稽首
- 3.
叙哀释义:抒发哀情。
- 4.
哭临释义:⒈帝后死丧,集众定时举哀叫哭临。 《史记·孝文本纪》:“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后汉书·礼仪志下》:“登遐,皇后詔三公典丧事……百官哭临殿下。”《宋史·礼志二六》:“真宗 章献明肃皇后 刘氏,明道 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崩于 宝慈殿,迁坐于 皇仪殿。三十日,宣遗誥,羣臣哭临,见帝于殿之东厢奉慰。”《痛史》第六回:“一众百官礼成之后,便请哭临。哭临过了,方才出来颁发哀詔。”⒉泛称人死后集众举哀或至灵前吊祭。《三国志·魏志·孙礼传》:“礼 为死事者设
- 5.
廕映释义:掩映,映照。《宋书·张畅传》:“三十年,元凶弑逆。义宣 发哀之日,即便举兵。畅 为之佐,位居僚首,哀容俯仰,廕映当时。”
- 6.
敍哀释义:抒发哀情。唐 韩愈《祭马仆射文》:“奠以敍哀,其何能致!”
- 7.
机杖释义:几案与手杖。老年人平时以几靠身,以杖扶持,故喻年迈。机,通“几”。三国 魏 嵇康《思亲诗》:“望南山兮发哀嘆,感机杖兮涕汍澜。”
- 8.
遣哀释义:犹言抒发哀思。
- 9.
鸣雁释义:⒈《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毛 传:“雝雝,雁声和也。纳采用雁,旭日始出,谓大昕之时。”郑玄 笺:“雁者,随阳而处,似妇人从夫,故昏礼用焉。”后用“鸣雁”指嫁娶之事。北周 庾信《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三星照夜,佇稽鸣雁之期;七日秉秋,坐廌飞皇之兆。”倪璠 注:“婚姻六礼皆用雁,故云鸣雁之期。”⒉鸣啼的大雁。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九:“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南朝 宋 范泰《九月九日》诗:“劲风肃林阿,鸣雁惊时候。”宋 陆游《冬晴》诗:“鸣雁过长空,纤鳞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