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道理 道理的意思
dào

道理

简体道理
繁体
拼音dào lǐ
注音ㄉㄠˋ ㄌㄧˇ
结构AB式
词性名词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ào,(1) 路,方向,途径。【组词】:道路。铁道。志同道合。(2) 指法则、规律。【组词】: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组词】:道学。传道。修道。(4) 方法,办法,技术。【组词】:门道。医道。(5)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6)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例句】:道观(guàn )。道士。道姑。道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7)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组词】:会道门。一贯道。(8) 说,讲。【组词】: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9) 用语言表示情意。【组词】:道喜。道歉。道谢。(10) 线条。【组词】:铅笔道儿。(11)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12)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13) 量词。【组词】: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14)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lǐ,(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组词】:心理。肌理。条理。事理。(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组词】: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例句】:理科,数理化。理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组词】: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组词】:理睬。答理。(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

基本含义

指事物的原理、道理或规律,也指正确的观念、见解。

道理的意思

道理 [dào lǐ]

1. 事物的规律。

跟他讲解物理学的道理。

[ principle; truth; ]

2. 事情或论点的根据;理由。

摆事实,讲道理。

[ reason; argument; ]

3. 办法。

我们可以商量个道理救得此人么?——《儒林外史》

[ method; way; ]

4. 打算。

候朝廷诸事安顿后,再做道理。——《三侠五义》

[ intend; plan; ]

5. 处置;处理。

咱们可先将他带回去,再作道理。——《施公案》

[ handle; ]

道理 引证解释

⒈ 事理;事物的规律。

《文子·自然》:“用众人之力者, 乌获 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者,天下不足用也。无权不可为之势,而不循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功。”
唐 韩愈 《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人见近事,习耳目所熟,稍殊异,即怪之,其於道理有何所伤?”
宋 曾巩 《<张文叔文集>序》:“是时 文叔 年未三十,喜从余问道理,学为文章,因与之游。”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白乐天 诗能道尽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听说 曾大先生 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

⒉ 规矩;情理;理由。

《汉书·邹阳传》:“窃闻 长君 弟得幸后宫,天下无有,而 长君 行迹多不循道理者。”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
宋 欧阳修 《答西京王相公书》:“其言乖谬,不合道理。”
《花月痕》第四七回:“大抵做人,总要懂点道理,有个器量,难道武夫不吃饭么?”
毛泽东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二:“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⒊ 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

宋 王明清 《挥麈录馀话》卷二:“俊 道:‘若番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 张相公 人马,北面有番人,太尉如何处置?’ 张太尉 冷笑:‘我别有道理。’”
明 冯梦龙 《量江记·皇甫醉遁》:“将军醉得这箇模样,不如大家扶他上马,逃回 金陵,再作道理。”
吴组缃 《山洪》二八:“这样研究了半天,还是得不出结论,只好暂时用 戚先生 的主张,等以后斟酌情形,再作道理。”

⒋ 阐扬称说某种教义。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南之妻》:“生於乱世不得道理,而迫於暴虐不得行义,然而仕者,为父母在故也。”

⒌ 道术;法力。

《封神演义》第三七回:“今有 张桂芳,以左道旁门之术,征伐 西岐。弟子道理微末,不能治伏。”

⒍ 道里;路途。

宋 周邦彦 《汴都赋》:“据偏守隅,则无以限西方之贡职,平道理之远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上因修《一统志》,令天下皆具舆地图册,以攷疆域道理之远近,皆聚于统志馆中。”


国语词典

道理 [dào lǐ]

⒈ 事情的真理。

《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

事理 原理 理由

⒉ 理由。

《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又是翰林,将来仍旧得法,也未可知,那有不看重他的道理?」

⒊ 处理或打算。

《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明日先把案内人证提来,再作道理。」
《水浒传·第四回》:「智深寻思一计:『若不生个道理,如何能勾酒吃。』」

⒋ 道义、道德。也作「道礼」。

《韩非子·解老》:「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道理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公理释义:⒈作为推理前提的不需要加以证明的命题。如“经过两点只能引一条直线”就是几何学中的公理。许多公理是人们从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着在一定范围内明显的客观真理性。⒉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公认的道理。
    • 2.
      哲理释义: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人生哲理。富有哲理的诗句。

道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以贯之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2.
      一双释义:⒈用于成对的两人或两物。《礼记·少仪》:“其禽加於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唐 李贺《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元 张国宾《薛仁贵》楔子:“一双父母在堂,我不肯做庄农的生活。”老舍《正红旗下》一:“那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见到人……她的眼总是瞪着。”⒉唐 时 南诏 耕地,五亩为一双。见《新唐书·南诏传上》。明 陶宗仪《辍耕录·称地为双》引《云南杂志》:“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
    • 3.
      一揆释义:《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餘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 舜 和后代圣人 文王 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后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 4.
      一是释义:⒈一切;一概。 《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⒉都认为是正确的道理、做法等。《宋史·食货志》:“时有古今,世有升降,天地生财,其数有限,国家用财,其端无穷。归于一是,则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舒,之外无他技也。”⒊全凭。《儒林外史》第十回:“一是二位老爷拣择。”
    • 5.
      一理释义:⒈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明 胡居仁《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⒉一个道理。南朝 梁 刘孝标《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宋 真德秀《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⒊
    • 6.
      一理贯之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7.
      一粒尘埃释义: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 8.
      一股劲释义:谓一直不松劲;一直不间断。马南邨《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快要开车了,车门就要关上,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壮年人,一股劲地往车上挤。”葛洛《社娃》:“菜豆地里的积水也已有半尺深,水还在一股劲往里灌。”马烽《村仇》:“老刘 左说右说讲了好多道理,但 田铁柱 只是一股劲摇头。”
    • 9.
      一贯万机释义:贯:贯穿。把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
    • 10.
      一面儿理释义: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 11.
      一面理释义: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 12.
      万无此理释义:指绝对没有这个道理。
    • 13.
      万殊一辙释义:殊:不同、差异;辙:车轮在路上轧出的痕迹。指一切事物都有差别,但道理都是一样。
    • 14.
      万涂一辙释义:涂:通“途”;辙:车轮在路上轧出的痕迹。指一切事物都有差别,但道理都是一样。
    • 15.
      万物一马释义:事物虽复杂,但用一匹马的道理就可以概括。指剖析一件事物就可以了解其它事物的道理。
    • 16.
      三青子释义:指蛮横不讲道理的人。
    • 17.
      下数释义:麻烦、意外、疾病、规矩、道理。
    • 18.
      不二法门释义:佛教用语,“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意思是说,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 19.
      不仕无义释义:仕:作官。义:本义是“宜”,指正当的、恰当的,这里指合乎道理的。
    • 20.
      不像话释义:⒈(言语行动)不合乎道理或情理:整天撒泼耍赖,实在不像话。⒉坏得没法形容:屋子乱得不像话。

道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以贯之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2.
      一双释义:⒈用于成对的两人或两物。《礼记·少仪》:“其禽加於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唐 李贺《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元 张国宾《薛仁贵》楔子:“一双父母在堂,我不肯做庄农的生活。”老舍《正红旗下》一:“那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见到人……她的眼总是瞪着。”⒉唐 时 南诏 耕地,五亩为一双。见《新唐书·南诏传上》。明 陶宗仪《辍耕录·称地为双》引《云南杂志》:“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
    • 3.
      一揆释义:《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餘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 舜 和后代圣人 文王 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后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 4.
      一是释义:⒈一切;一概。 《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⒉都认为是正确的道理、做法等。《宋史·食货志》:“时有古今,世有升降,天地生财,其数有限,国家用财,其端无穷。归于一是,则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舒,之外无他技也。”⒊全凭。《儒林外史》第十回:“一是二位老爷拣择。”
    • 5.
      一理释义:⒈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明 胡居仁《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⒉一个道理。南朝 梁 刘孝标《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宋 真德秀《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⒊
    • 6.
      一理贯之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7.
      一粒尘埃释义: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 8.
      一股劲释义:谓一直不松劲;一直不间断。马南邨《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快要开车了,车门就要关上,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壮年人,一股劲地往车上挤。”葛洛《社娃》:“菜豆地里的积水也已有半尺深,水还在一股劲往里灌。”马烽《村仇》:“老刘 左说右说讲了好多道理,但 田铁柱 只是一股劲摇头。”
    • 9.
      一贯万机释义:贯:贯穿。把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
    • 10.
      一面儿理释义: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 11.
      一面理释义: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 12.
      万无此理释义:指绝对没有这个道理。
    • 13.
      万殊一辙释义:殊:不同、差异;辙:车轮在路上轧出的痕迹。指一切事物都有差别,但道理都是一样。
    • 14.
      万涂一辙释义:涂:通“途”;辙:车轮在路上轧出的痕迹。指一切事物都有差别,但道理都是一样。
    • 15.
      万物一马释义:事物虽复杂,但用一匹马的道理就可以概括。指剖析一件事物就可以了解其它事物的道理。
    • 16.
      三青子释义:指蛮横不讲道理的人。
    • 17.
      下数释义:麻烦、意外、疾病、规矩、道理。
    • 18.
      不二法门释义:佛教用语,“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意思是说,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 19.
      不仕无义释义:仕:作官。义:本义是“宜”,指正当的、恰当的,这里指合乎道理的。
    • 20.
      不像话释义:⒈(言语行动)不合乎道理或情理:整天撒泼耍赖,实在不像话。⒉坏得没法形容:屋子乱得不像话。

道理造句

1.懂得了一树百获的道理,就会明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好处。

2.在家庭里也应该摆事实讲道理,不能搞一言堂。

3.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细细想来,也是有道理的。

4.人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5.民以食为天,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6.他精明过人,生意有今日的成就,是懂得人弃我取的道理

7.他虽然是年轻同志,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们也不能以辞害意。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我们就应该听。

8.军人就是要以身许国,把成仁取义的道理永记在心中。

9.这些道理似是而非,根本经不起推敲。

10.伟大诗人屈原博闻强志,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

11.辅导员为了使大家明白这番道理,讲得口干舌燥。

12.待人接物决不能蛮不讲理,古人说的“和气致祥”是很有道理的。

13.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就是这个道理

14.那些市井小人,虽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往往能表现出崇高的品德来。

15.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而你写的这篇作文,载的什么道理,谁能看出来?

16.我们应该用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人,而不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17.这个浅显的道理就无庸赘述了。

18.环境对人的习性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19.我们做人要诚实,要懂得一诺千金的道理,言出必行。

20.我看完了显微镜的发明后,得到了一个道理,就是七拼八凑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是最好的。

道理(dao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道理是什么意思 道理读音 怎么读 道理,拼音是dào lǐ,道理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道理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