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褰裳 褰裳的意思
qiāncháng

褰裳

简体褰裳
繁体
拼音qiān cháng
注音ㄑㄧㄢ ㄕㄤ˙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iān,(1) 揭起。【例句】:“子惠思我,褰裳涉溱”。(2) 古代称套裤。

cháng shang,(1) 〔裳裳〕光明。(2) 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1) 〔衣裳〕衣服。

基本含义

褰裳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意思是把裙子撩起来,表示谨慎、小心谨慎的样子。

褰裳的意思

褰裳 [qiān cháng]

2. 撩起下裳。

3. 相传公输班为楚设置云梯,欲攻宋,墨翟闻之,“自鲁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郢说楚王。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南朝陈徐陵《让散骑常侍表》:“昔墨子诸生褰裳救楚,鲁连隐士高论却秦,况乎谬蒙知己,宁无感激。”后遂以“褰裳”为不辞劳苦,急于为国事奔波之典。

4. 谓帝王让位。典出《竹书纪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

褰裳 引证解释

⒈ 撩起下裳。

《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 溱。”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褰裳以越沧海,企佇而跃九玄。”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又西建厅事临水,窗牖洞开,使花、山涧、湖光、石壁褰裳而来。”

⒉ 相传 公输班 为 楚 设置云梯,欲攻 宋,墨翟 闻之,“自 鲁 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 郢 说 楚王。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

南朝 陈 徐陵 《让散骑常侍表》:“昔 墨子 诸生褰裳救 楚,鲁连 隐士高论却 秦,况乎谬蒙知己,寧无感激。”
后遂以“褰裳”为不辞劳苦,急于为国事奔波之典。 清 黄宗羲 《钱忠介公传》:“时平则高洗耳,世乱则美褰裳。”

⒊ 谓帝王让位。典出《竹书纪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见,命 禹 代 虞 事﹞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精华已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风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於其藏,蛟鱼踊跃於其渊。龟鱉咸出其穴,迁 虞 而事 夏。

舜 乃设坛於 河,依 尧 故事。”
《旧唐书·忠义传上·苏安恒》:“岂不思 虞舜 褰裳, 周公 復辟,良以 大禹 至圣, 成王 既长,推位让国,其道备焉。”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五:“运终三百合褰裳,谁谓忧勤致覆亡。”


国语词典

褰裳 [qiān cháng]

⒈ 提起衣裳。

《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汉·无名氏〈穆穆清风至〉诗:「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

⒉ 《诗经·郑风》的篇名。共二章。根据〈诗序〉:「褰裳,思见正也。」或亦指女子斥男子情好渐疏之诗。首章二句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褰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云稼释义:三国 魏 李康《运命论》:“褰裳而涉 汶阳 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 ”后因用“云稼”形容茂盛的庄稼。
    • 2.
      吴儿释义:⒈吴 地少年。 《晋书·隐逸传·夏统》:“充(贾充)等各散曰:‘此 吴 儿是木人石心也。’”宋 梅尧臣《陪泛西湖》诗:“船学 吴 儿刺,吟稀 楚 老新。”元 萨都剌《和王本中直台书事》诗之二:“近曾夜直南臺上,学得 吴 儿《白苧歌》。”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弦絶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而木石 吴 儿,且将以不入耳之言,来劝勉。”⒉对 吴 人的蔑称。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吴人”。参见“吴子”。
    • 3.
      拂衣释义:⒈提起或撩起衣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杜预 注:“拂衣,褰裳也。”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乃有使酒之客,及於难侵之性,不能堪之,拂衣拔棘,而手足相及。”⒉挥动衣服。形容激动或愤激。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孔 慨然曰:‘……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唐 谷神子《博导志·崔玄微》:“醋醋 怒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清 孔尚任《桃花
    • 4.
      搴裳释义:犹褰裳。提起衣裳。
    • 5.
      晚晴释义:⒈谓傍晚晴朗的天色。南朝 梁 何逊《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振衣喜初霽,褰裳对晚晴。”唐 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明 唐寅《题画》诗:“草阁吟秋倚晚晴,云山满目夕阳明。”⒉比喻晚年处境优裕。《新民晚报》24:“他呢,笑谈白头逢盛年,人间重晚晴。”
    • 6.
      狂童释义:⒈轻狂顽劣的少年。《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孔颖达 疏:“狂童,谓狂顽之童稚。”朱熹 集传:“狂童犹狂且,狡童也。”清 宋荦《<明遗民诗>序》:“岂能使狂童怨女,放士鲜民,皆奏清庙之音。”⒉指狂悖作乱的人。童,奴才。此为鄙称。唐 韩愈《送张道士序》:“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唐 韩偓《乱后却至近甸有感》诗:“狂童容易犯 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
    • 7.
      童昏释义:⒈愚昧无知。《国语·晋语四》:“聋聵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韦昭 注:“童,无智;昏,闇乱也。”晋 陆机《演连珠》之二六:“利尽万物,不能叡童昏之心。”唐 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求人之所甚利,其为不可,虽童昏实知之。”严复《译<天演论>自序》:“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昏也哉!”⒉指年幼无知者。《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毛 传:“狂行童昏所化也。”孔颖达 疏:“童昏,谓年在幼童,昏闇无知。”《隋书·李谔传》:“閭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先制五言。”
    • 8.
      褰裳释义:⒈撩起下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 溱。”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褰裳以越沧海,企佇而跃九玄。”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又西建厅事临水,窗牖洞开,使花、山涧、湖光、石壁褰裳而来。”⒉相传 公输班 为 楚 设置云梯,欲攻 宋,墨翟 闻之,“自 鲁 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 郢 说 楚王。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南朝 陈 徐陵《让散骑常侍表》:“昔 墨子 诸生褰裳救 楚,鲁连 隐士高论却 秦,况乎谬蒙知己,寧无感激。”后遂以“褰裳”为不
    • 9.
      遵路释义:⒈谓遵循道路前进。南朝 宋 颜延之《拜陵庙作》诗:“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壠生。”北齐 刘昼《新论·赏罚》:“苟能赏信而罚明,则万人从之,若舟之循川,车之遵路,亦奚向而不济,何行而弗臻矣!”⒉犹出发。唐 辩机《<大唐西域记>赞》:“以 贞观 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锡遐征。”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卢肇,袁州 宜春 人,与同郡 黄颇 齐名。颇 富於产,肇 幼贫乏。与 颇 赴举,同日遵路,郡牧於离亭饯 颇 而已。”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三年不得归。后稍平,选日遵路,中途为土
    • 10.
      龙阳释义:指 战国 魏 男宠 龙阳君。据《战国策·魏策四》载:魏王 与 龙阳君 共船而钓 龙阳君 得十馀鱼而涕下,王问故,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王乃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褰裳(qiansh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褰裳是什么意思 褰裳读音 怎么读 褰裳,拼音是qiān cháng,褰裳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褰裳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