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底 [qiū dǐ]
1. 积滞不畅。
湫底 引证解释
⒈ 积滞不畅。
引《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杜预 注:“湫,集也;底,滞也;露,羸也。壹之则血气集滞而体羸露。”
唐 李商隐 《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某素无灵气,夙昧摄生,乏 单豹 养内之功,闕 王吉 实下之效,湫底莫适,节宣失中。”
湫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壅闭释义:堵塞;阻隔。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孔颖达 疏:“壅,谓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闭,谓塞而不得出,若闭门户也。”汉 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帝尧 之时,遭洪水滔滔,天下沉渍,九州閼塞,四瀆壅闭。”宋 苏辙《君术·第五道》:“苟其瀦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邓锐龄《广西历史简况》:“边境的实情,常常被地方官吏壅闭,不能上达。”
- 2.
湫底释义:积滞不畅。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杜预 注:“湫,集也;底,滞也;露,羸也。壹之则血气集滞而体羸露。”唐 李商隐《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某素无灵气,夙昧摄生,乏 单豹 养内之功,闕 王吉 实下之效,湫底莫适,节宣失中。”
- 3.
湫闭释义:《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杜预 注:“湫,集也;底,滞也。”后以“湫闭”谓闭塞不通。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衰则反是,其人材如蛰墐户,湫闭槁窳,所至而百物受其愴悢。”
- 4.
节宣释义:⒈指或裁制或布散以调适之,使气不散漫,不壅闭。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杜预 注:“宣,散也。”北周 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寒暑乖违,节宣失序;风水交侵,菁华已竭。”宋 王安石《上郎侍郎启二》:“伏惟顺序节宣,慰人所望。”明 徐渭《奉答少保公书》:“隆冬远道,全赖节宣,决策酬纷,翻宜暇豫。”⒉节制宣泄。《隋书·高祖纪下》:“五岳四镇,节宣云雨,江、河、淮、海,浸润区域。”清 钱泳《履园丛话·水学·建闸》
- 5.
集滞释义:集聚而不流通。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晋 杜预 注:“露,羸也。壹之则气血集滞而体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