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京洛尘释义:亦作“京雒尘”。晋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 多风尘,素衣化为緇。”后以“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唐 司空图《下方》诗:“三十年来往,中间 京洛 尘。”清 钱谦益《客途有怀吴中故人·李先辈长蘅》诗:“锁院文章 京雒 尘,篝灯每共话酸辛。”亦省作“京尘”。唐 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宋 苏轼《次韵孙巨源见寄五绝》之五:“不羡京尘骑马客,羡他 淮 月弄舟人。”明 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宦海沉身,京尘迷目,名韁利锁难脱。”
- 2.
哑咤释义:象声词。多以摹状鸟声或人语嘈杂声。宋 欧阳修《啼鸟》诗:“黄鸝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宋 范成大《送同年朱师古龙图赴潼川》诗:“遥知梦境尚京尘,哑咤满船闻 鲁 语。”
- 3.
客衣释义:指客行者的衣着。唐 祖咏《泊扬子津》诗:“江 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夜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唐 高适《使青夷军入居庸》诗:“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宋 晁补之《村居即事》诗:“十载京尘化客衣,故园榆柳识春归。”金 元好问《望苏门》诗:“诸父当年此往还,客衣尘土泪斑斑。”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李兰青诗》:“苍茫云水外,帆挟浪花飞。落日在江树,微寒生客衣。”
- 4.
山衣释义:⒈谓以山为衣。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琅琊庄公司马裔墓志铭》:“松风云盖,白水山衣。贤已星陨,人没兰衰。”⒉隐居者所穿的衣服。唐 王建《从军后答山中友人》诗:“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 汉 臣。”唐 黄滔《题宣一僧正院》诗:“山衣随叠破,菜骨逐年羸。”金 元好问《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愧我出山来,京尘满山衣。”
- 5.
螟蛉子释义:⒈养子;过继儿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回目:“张员外 义抚螟蛉子,包龙图 智赚合同文。”清 杨懋建《京尘杂录·辛壬癸甲录》:“桂喜,居 松秀堂,杨寳林 螟蛉子也。”⒉比喻有承继关系的事物。《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文章指出 曾今可 写的白话诗,实际上却是旧体诗的螟蛉子。”参见“螟蛉”。
- 6.
裹头内人释义:指 唐 时宫中杂役。《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命 陆贄 草詔赐 浑瑊 ,使访求 奉天 所失裹头内人。” 胡三省 注:“裹头内人,在宫中给使令者也。内人给使令者皆冠巾,故谓之裹头内人。”亦省作“ 裹头人 ”。 清 杨懋建 《京尘杂录·丁年玉笋志》:“ 石麟 本亦裹头人,今改唱小生。”
- 7.
跳达释义:轻薄放恣貌。 清 杨懋建《京尘杂录·丁年玉笋志》:“其品第正不失为中上,又性好跳达,变动不居。击剑弄丸,皆其所习。”
- 8.
鲁语释义:⒈宋 时 蜀 人用以称中原语音。宋 范成大《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耳畔逢人无鲁语,鬢边随我是 吴 霜。”自注:“蜀 人乡音极难解,其为 京洛 音,輒谓之‘虏语’。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宋 范成大《送同年朱师古》诗:“遥知梦境尚京尘,哑咤满船闻鲁语。”自注:“蜀 人以中原语音为鲁语。”⒉指《论语》。金 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追远之説,鲁 语存焉。”按,《论语·学而》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之说。
- 9.
齩文嚼字释义:同“咬文嚼字”。清 杨懋建《京尘杂录·长安观花记》:“然對客無齩文嚼字態。”《何典》第六回:“你只曉得讀了幾句死書,會齩文嚼字,弄弄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