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两下释义:⒈双方;两方面。《穀梁传·昭公八年》:“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於礼矣。”《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 送酒与 布,两下眉来眼去。”吴组缃《山洪》二:“有一次因为派捐,三官 提出质问,两下发生争执。”⒉有屋脊房屋的前后两檐。《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唐 孔颖达 疏:“殷 人以来,始屋四阿,夏 家之屋,唯两下而已。”⒊指办法或本领。如:你还真有两下。参见“两下子”。
- 2.
前民释义:语出《易·繫辞上》:“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高亨 注:“前,先导也。此句言圣人取此神物蓍草以占事,作人民用以占事之先导。”后以“前民”谓引导人民。
- 3.
劫打释义:亦作“刧打”。 围棋术语。也叫劫争。开局后,当一部分棋势不利或被围困时,如按常规着法攻守将难于保全,即采取此种走法。劫,即强行劫持,借以转死为活,化危为安。对局中,黑白双方在同一处各自围住对方一子,黑方如先提吃白方一子,白方须于他处下子,待黑方应后,方可于原处提回黑方一子。如此往复提吃。
- 4.
取次释义:⒈亦作“取此”。随便,任意。晋 葛洪《抱朴子·祛惑》:“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唐 杜甫《送元二适江左》诗:“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汪文溥《子美嘱题化佛化装百相即柬亚子》诗:“有时西笑入 长安,七贵三公取次看。”⒉草草,仓促。《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何不揭毡看验之?取此行麁疎法令。”宋 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 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⒊次序。北齐
- 5.
坐中释义:⒈座席之中。⒉旧时京剧班社在演出进行中,后台设有“帐桌”,由“文武总管”坐守桌旁,指挥全班业务,叫做“坐中”。目前剧团管理后台工作已不采取此种形式。
- 6.
如意结释义:如意状似灵芝,传说中灵芝为长生不老之药,乃吉祥瑞草。佛门中僧侣说法时抄录要点备忘所用的物件被称为如意,是菩萨所持的法具之一。如意结即取此意,吉祥如意、四季如意、平安如意。如意结是中国古老结饰-中国结的变化结之一。是由四个酢浆草结 (三环结)组合而成,应用很广,几乎各种结饰都可搭配。
- 7.
杂猥释义:杂乱众多。《左传·隐公五年》“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晋 杜预 注:“言取此杂猥之物,以资器备。”晋 葛洪《抱朴子·勤求》:“杂猥弟子,皆各随其用心之疎密,履苦之久远,察其聪明之所逮,及志力之所能辨,各有所授。”
- 8.
树熊释义:在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动物中,除袋鼠外还有一种非常讨人喜欢的动物——树熊,又称“考拉”。据悉,在土著语言中“考拉”是“不饮水”的意思。当土著人在漫长的岁月里观察到这种动物从不饮水之后,故取此名。
- 9.
遗逸释义:⒈亦作“遗佚”。亦作“遗軼”。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清 唐孙华《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⒉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宋 苏辙《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宋 苏辙《进御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