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臣 [xìng chén]
1. 帝王宠幸嬖爱的臣子。
幸臣 引证解释
⒈ 得宠的臣子。
引《韩非子·姦劫弑臣》:“夫姦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羣臣者……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
《史记·滑稽列传》:“朝奏入,有詔使幸臣 马游卿 以帛五十匹赐乳母。”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为幸臣所谗,与同辈 韩愈、李方叔 三人俱为县令南方。”
《杨家将》第十九回:“是汝本官对头,乃当朝第一幸臣,最有威势。”
⒉ 星名。
引《晋书·天文志上》:“帝坐东北一星曰幸臣。”
帝王宠幸嬖爱的臣子。 《后汉书·盖勋传》:“灵帝 召见,问:‘天下何苦而反乱如此?’ 勋 曰:‘倖臣子弟扰之。’”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未为明主识,已被倖臣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赵尚书荐贤》:“少保倖臣,强颜荐贤,亦何异於 石亨 之荐 吴康斋。”
国语词典
幸臣 [xìng chén]
⒈ 皇帝宠暱的臣子。
引《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郭舍人传》:「朝奏入,有诏使幸臣马游卿以帛五十匹赐乳母。」
唐·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
幸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侍御释义:⒈侍奉(君王)。《书·冏命》:“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羣僕侍御之臣。”《史记·乐毅列传》:“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宋 苏辙《梁惟简供备库使诰》:“朕惟崇庆,日总万机,号令所至,泽遍海内。况其左右侍御之臣,朝夕执事之劳,而有不被其赐者乎?”《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礼部官见了 玉英 这个容仪,已是万分好了。但祇年纪幼小,恐不諳侍御,发回寧家。”⒉侍奉君王的人。《书·冏命》:“昔在 文 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僕从,
- 2.
卫子瑕释义:指 春秋 时 卫灵公 的幸臣 弥子瑕。明 陈所闻《懒画眉·赠赵鹿岩二歌者三阙》曲:“半酣柔语桃花下,羞杀当年 卫子瑕。”参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3.
慕效释义:亦作“慕効”。羡慕仿效;仰慕仿效。《宋书·五行志一》:“幸臣 阮佃夫 势倾朝廷,室宇豪利……时人多慕效。”《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道玄 数从 秦王 世民 征伐,死时年十九。世民 深惜之,谓人曰:‘道玄 常从吾征伐,见吾深入贼陈,心慕効之,以至於此。’”清 严允肇《<今世说>序》:“晋 人尚清谈,一时名流慕效,相与蔑弃礼教。”
- 4.
眴瞀释义:眼睛昏花。 明 唐顺之《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痰火怔忡眴瞀诸证,时时有之。”
- 5.
触冒释义:⒈抵触冒犯。《国语·周语中》:“且其状,方上而鋭下,宜触冒人,王其勿赐;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是不赏善也。”《后汉书·朱浮传》:“魏公子 顾朋友之要,触冒强 秦 之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小人触冒山寨,理合就戮,敢有他言!”⒉冒着;接触。宋 曾巩《又祭亡妻晁氏文》:“若夫触冒川途,几数千里,使保清謐,则惟餘休。”明 唐顺之《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始自皮毛,转客臟胃,浸淫閼欝,壅而不散。”清 俞正燮《贞女说》:“勤 遇病丧没,邻比断絶,旷 触冒经营,寻復病亡。”
- 6.
辟拂释义:犹辅拂。 指侍御之幸臣。辟,通“弼”。
- 7.
追亡释义:⒈追赶逃亡者。 《南齐书·幸臣传论》:“捕叛追亡,长戍远謫。”《清史稿·王杲传》:“万历 二年七月,建州 奈儿秃 等四人款寨请降,来力红 追亡至塞上。”⒉秦 末,楚 汉 相争,韩信 弃 楚 归 汉,未被重用而逃,汉 相 萧何 赏识 韩 才,亲自把 韩 追回来,并劝说 刘邦 重用 韩信,拜为大将。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因以“追亡”为典。宋 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元 黄庚《题<漂母饭信图>》诗:“筑坛直待追亡后,不及溪边一妇人。”康有为《怀翁常熟
- 8.
革正释义:⒈革除;纠正。《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汉文 虽身衣弋綈,而不革正法度。”唐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宋史·高宗纪八》:“八月戊寅……革正前举登第 秦塤 曹冠 等九人出身。”⒉谓改革政令。正,通“政”。汉 蔡邕《胡公碑》:“延和 末年,圣主革正,幸臣诛薨,引公为尚书令。”
- 9.
鲑禀释义:指官府发的薪给粮米。《南齐书·幸臣传·杨法持》:“永明 四年,坐役使将客,夺其鮭禀,削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