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文 [zhāo wén]
1. 显扬文采。语出《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昭文 引证解释
⒈ 显扬文采。
引语出《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唐 张何 《授衣赋》:“是以带裳表俭,黻冕昭文。”
昭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馆释义:⒈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 ⒉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⒊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 2.
亏成释义:谓缺损与完满;失败与成功。语出《庄子·齐物论》:“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 昭氏 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 昭氏 之不鼓琴也。”宋 王安石《昭文斋》诗:“当缘琴不鼓,人不见亏成。”宋 范成大《荆公墓》诗:“百岁谁人巧拙,一丘底处亏成。”宋 张孝祥《西江月》词:“世间功业谩亏成,华髮萧萧满镜。”
- 3.
伴儅释义:⒈见“伴当”。 ⒉旧时一种对大姓有特殊隶属关系的世仆阶层。始自 元 初,大体由官僚势家隐占军匠户而产生。此姓为彼姓‘伴儅’,则世代为彼姓人服役,清 雍正 间削除其籍,列为平民。然与平民的界线及所受歧视,至解放后才真正消除。《清通志·食货五》:“时 山西省 有曰乐籍,浙江 绍兴府 有曰惰民,江南 徽州府 有曰伴儅,寧国府 有曰世僕,苏州 之 常熟、昭文 二县有曰丐户,广东省 有曰蜑户者,该地方视为卑贱之流,不得与齐民同列甲户。上(雍正帝)甚悯之,俱令削除其籍,与编氓同列甲户。”《清史稿·食货志一》:“﹝ 雍
- 4.
儒馆释义:泛指古代的学术、文化机构。 如太学、昭文馆、集贤院之类。
- 5.
弘文馆释义:唐 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 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 李弘 名,改曰昭文馆。玄宗 开元 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 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 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 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
- 6.
支策据梧释义:此指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 后形容用心劳神。
- 7.
改岁释义:由旧岁进入新年。《诗·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陈奂 传疏:“改,更也。改岁,更一岁也。”宋 苏轼《与韩昭文书》:“某启:违远旌棨,忽已数月,改岁缅想台候胜常。”清 唐孙华《戊子元旦》诗:“改岁仍餘料峭寒,双扉合闭一泥丸。”
- 8.
昭文馆释义:官署名。唐 武德 四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神龙 元年避 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昭文馆。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武后 垂拱 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宋 承 唐 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一》、宋 程俱《麟台故事·官联》。
- 9.
昭文释义:显扬文采。 语出《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唐 张何《授衣赋》:“是以带裳表俭,黻冕昭文。”
- 10.
枝策释义:谓举杖以击节。《庄子·齐物论》:“昭文 之鼓琴也,师旷 之枝策也,惠子 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成玄英 疏:“枝,柱也。策,打鼓杖也,亦言击节杖也。”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举杖以击节。”一说,谓拄杖。王先谦 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击。”
- 11.
检雠释义:整理、校订。《新唐书·儒学传下·禇无量》:“又詔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讎,采天下遗书以益闕文。不数年,四库究治。”
- 12.
称猫释义:宋 苏轼《〈郭忠恕画赞〉叙》:“﹝ 忠恕 ﹞国初与监察御史 符昭文 争忿朝堂,贬 乾州 司户,秩满,遂不仕。 放旷 岐、雍、陕、洛 间,逢人无贵贱,口称猫。”《宋史·郭忠恕传》记此事,“猫”作“苗”。后因以“称猫”谓不谈政事。
- 13.
笞棰释义:亦作“笞棰”。亦作“笞捶”。以竹木之类的棍条抽打;打击。《荀子·儒效》:“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北齐书·孝昭帝纪》:“﹝ 高洋 ﹞自是不许笞箠郎中。”宋 苏洵《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威之以刀劒,驱之以笞箠。”清 顾炎武《生员论上》:“一得为此(生员),则免於编氓之役……得於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
- 14.
笞箠释义:亦作“笞棰”。亦作“笞捶”。以竹木之类的棍条抽打;打击。《荀子·儒效》:“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北齐书·孝昭帝纪》:“﹝ 高洋 ﹞自是不许笞箠郎中。”宋 苏洵《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威之以刀劒,驱之以笞箠。”清 顾炎武《生员论上》:“一得为此(生员),则免於编氓之役……得於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
- 15.
等列释义:⒈等级品位。《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汉 贾谊《论时政疏》:“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宋 李衡《乐庵语录》卷一:“公卿大夫各依其等列,农工商各就其职分。”许杰《<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自己写的所谓文艺作品,虽然也是自己心血的结晶,而且也不敢忍心把他降到了无用的等列。”⒉谓分等级。《管子·霸言》:“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⒊处于同等地位,同列。《史记·淮阴侯列传》:“信 知 汉王 畏恶其
- 16.
诏敕释义:⒈亦作“詔勅”。皇帝下令。《后汉书·冯勤传》:“勤 母年八十,每会见,詔勑勿拜,令御者扶上殿。”⒉诏书。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安 和 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詔敕,假手外请。”宋 苏洵《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如曰詔敕已行,制度已定,虽知不便而不可復改,则此又过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窃臣等伏读连日詔敕,武昌 不守,大军南下,惊心动魄。”
- 17.
贴职释义:兼职。唐 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初,公以县之之便闻於上也,禹锡 方以郎位贴职於计曹。”宋 刘攽《中山诗话》:“王益柔 胜之 为馆职,年少意頡頏。张掞 叔文 亦新贴职,年长而官已高,每羣聚輒居上座。”清 方以智《通雅·官制·仕进》:“以他官兼曰贴职。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直馆、直院谓之馆职,以它官兼者谓之贴职。”
- 18.
馆职释义:统称 唐 宋 于昭文馆(唐 时又称弘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
- 19.
馆殿释义: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和 集贤殿、右文殿 的统称。
- 20.
馆阁释义:⒈指房屋建筑。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馆阁崇宽,屋宇佳丽。”⒉北宋 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 明 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 馆阁 ”。 清 代沿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 端拱 中,始分三馆,书万餘卷,别为祕阁,命 李至 兼祕书监, 宋泌 兼直阁, 杜镐 兼校理,三馆与祕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三:“苟在德学高等,可备凝丞,则另为一科,以储馆阁之养。” 清 查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