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丙科 丙科的意思
bǐng

丙科

简体丙科
繁体
拼音bǐng kē
注音ㄅㄧㄥˇ ㄎㄜ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ǐng,(1) 天干的第三位,用作顺序第三的代称。(2) 火的代称(五行中“丙”、“丁”属火)。【例句】:付丙(把信件等烧掉)。

kē,(1)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例句】:狮子属于猫科。槐树是豆科。(2)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组词】:科室。财务科。(3)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组词】:科目。学科。文科。外科。(4)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组词】:科举。科甲。科第。登科。(5) 判定(刑罚)。【例句】:科处(chù)。科罚。(6) 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组词】:笑科。科白。(7) 古同“棵”。

丙科的意思

丙科 [bǐng kē]

1. 汉时考试的第三等科目。

3. 泛指考试的第三等。

丙科 引证解释

⒈ 汉 时考试的第三等科目。

《史记·张丞相列传》:“﹝ 匡衡 ﹞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
《汉书·儒林传序》:“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⒉ 泛指考试的第三等。

宋 陆游 《谢赐出身启》:“明廷锡对,晨趋甲帐之严;亲札疏恩,暮拜丙科之宠。”


丙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榜释义:⒈全榜,指科考录取的全部名单。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张齐贤)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有旨:一榜尽除京官通判。”⒉即乙榜。指举人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2.
      上甲释义:⒈阴历每月上旬之甲日。《穀梁传·哀公元年》:“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繫牲。”《汉书·天文志》:“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⒉科举时代殿试成绩最优的一等,也称一甲。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 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金史·选举志二》:“凡武举,泰和 三年格,上甲第一名迁忠勇校尉,第二、三名迁忠翊校尉。”清 方苞《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今吏部侍郎 叔琳 已登上甲。”
    • 3.
      岁课释义:⒈汉 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 《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⒉一年的赋税。《宋史·真宗纪三》:“丁巳,定 江 淮 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於民,何顾岁入也。’”清 黄景仁《固关》诗:“关吏频年愁岁课,戍兵终日卧云光。”⒊一年的劳绩。唐 白居易《花前叹》诗:“岁课年功头髮知,从霜成雪君看取。”宋 林逋《湖山小隐》诗之二:“岁课非无秫,家藏独有琴。”
    • 4.
      景科释义:即丙科。
    • 5.
      甲科释义:⒈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 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⒉唐 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唐 宋 进士分甲乙科。唐 白行简《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唐 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 仁宗皇帝。”⒊明 清 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 四川 新建县 有一乡宦,姓 杨,是本朝甲科。”清 方苞《重订<礼

丙科(bingk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丙科是什么意思 丙科读音 怎么读 丙科,拼音是bǐng kē,丙科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丙科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