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来 [jiàn lái]
1. 犹真的,真个。
见来 引证解释
⒈ 犹真的,真个。
引唐 杜甫 《寒雨朝行视园树》诗:“锁石藤梢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
宋 欧阳修 《阮郎归》词之五:“见来无事去还思,而今花又飞。”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三折:“你见 关大王 卖荳腐来?[众:]见来人硬货不硬哩!”
《说郛》卷八十引 聂奉先 《续本事诗·市语》:“今时市语答人真实事,则称见来。此语盖已久矣, 坡 赠 黄山人 诗云:‘面颊照人元自白,眉毛覆眼见来乌。’以此。”
国语词典
见来 [jiàn lái]
⒈ 真实。
引宋·苏轼〈赠黄山人〉诗:「面颊照人元自赤,眉毛覆眼见来乌。」
见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棉布街释义:今解放路东北段,即濂溪路与中山路交接处至曾家巷口一段。 清初,荷兰人约翰·尼霍夫访问过中国,他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中:“赣州是中国最有名的城市之一。该城的城墙高大坚固,绕墙走约需二个小时,站在城墙向北望去,可看见来自数省的数不清的船只。
- 2.
不干事释义:不会办事。 明 黄元吉《流星马》第二折:“黄廷道 好不干事也,去了三年,马也不见来,人也不见来。”
- 3.
则索释义:只好;须得。元 关汉卿 《新水令》套曲:“等多时不见来,则索独立在花阴下。”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我和他乍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则索手抵著牙儿慢慢的想。”《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吾儿出去,则索早归。”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二折:“你则索静悄悄不的争差,切莫要笼窻和动闥,是必小心儿行礼谦洽。”
- 4.
前无古人释义:指前所未有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5.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释义:指空前绝后。 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6.
前膛枪释义:由枪口装子弹的旧式枪。 清 沉葆桢《覆奏洋务事宜疏》:“前膛枪一出,后膛枪可以四出。”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我们朝远方望去,果然看见来了几位差人,是从城里县衙门派来的背着前膛枪的皂隶。”
- 7.
吐脯待发释义:即使正在吃饭或洗头,听见有政事要处理,也会吐出吃到嘴里的东西,挽起头发接见来人,表示对政事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态度。
- 8.
大馆释义:⒈古时对他国宾馆的敬称。 《左传·昭公二年》:“寡君命下臣来继旧好,好合使成,臣之禄也。敢辱大馆。”⒉指高大的馆舍。唐 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诗:“自问有何才与政,高厅大馆居中央。”⒊近代旅居 香港 的 广东 人对巡捕房的称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想了半天还不见来,他便把两个皮包送到大馆里去。”原注:“旅 香港 粤 人,称巡捕房为大馆。”
- 9.
山趾释义:亦作“山址”。山脚。汉 焦赣《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於山趾。”唐 李翱《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託骨山趾。”元 邓牧《伯牙琴·雪窦游志》:“次 妙高臺,危石突巖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清 顾炎武《北岳辨》:“恒山 之绵亘几三百里,而 曲阳 之邑於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
- 10.
红卫兵释义:“文化大革命”期间大中学校学生的群众组织。也指加入该组织的成员。1966年5月下旬,北京清华附中的一些学生率先成立,自称是“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受到毛泽东的支持。8月18日,毛泽东佩戴红卫兵袖章在天安门接见来自各地的上百万红卫兵和群众。红卫兵受到林彪、江青等“打倒一切”的煽动,实际上成为当时造成全国动乱的重要力量。
- 11.
行待释义:将要。宋 黄庭坚《木兰花令》词:“可怜翡翠随鸡走,学綰双鬟年纪小。见来行待恶怜伊,心性娇痴空解笑。”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行待紝针关,却便紝针尖。欲待裁领衫儿段,把繫着的裙儿胡乱剪,胡乱剪!”
- 12.
见来释义:犹真的,真个。唐 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锁石藤梢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宋 欧阳修《阮郎归》词之五:“见来无事去还思,而今花又飞。”明 王衡《郁轮袍》第三折:“你见 关大王 卖荳腐来?[众:]见来人硬货不硬哩!”《说郛》卷八十引 聂奉先《续本事诗·市语》:“今时市语答人真实事,则称见来。此语盖已久矣,坡 赠 黄山人 诗云:‘面颊照人元自白,眉毛覆眼见来乌。’以此。”
- 13.
龟藏六释义:谓龟遇危险便将头尾和四足缩入甲中以避害。后因比喻人的才智不外露或深居简出,以免招嫉惹祸。语本《杂阿含经》卷四三:“过去时世,有河中草,有龟於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兾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唐 陈陶《题僧院紫竹》诗:“从来道生一,况伴龟藏六。”宋 苏轼《寄傲轩》诗:“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清 姚鼐《朱石君中丞视赈淮上途中见示长句次韵》之一:“此身未作龟藏六,扰扰人间同一局。”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