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仓 [áo cāng]
1. 亦称“敖庾”。秦代所建仓名。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邙山上。山上有城,秦于其中置谷仓,故曰“敖仓”。泛指粮仓。
敖仓 引证解释
⒈ 亦称“敖庾”。
⒉ 秦 代所建仓名。在 河南省 郑州市 西北 邙山 上。山上有城, 秦 于其中置谷仓,故曰“敖仓”。
引《史记·项羽本纪》:“汉 军 滎阳,筑甬道属之 河,以取 敖仓 粟。”
裴駰 集解引 臣瓒 曰:“敖,地名,在 滎阳 西北山,临 河 有大仓。”
《史记·黥布列传》:“东取 吴,西取 楚,并 韩 取 魏,据 敖庾 之粟,塞 成皋 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褰裳而涉 汶阳 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椎紒而守 敖庾、海陵 之仓,则山坻之积在前矣。”
⒊ 泛指粮仓。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
引《淮南子·说林训》:“近敖仓者不为之多饭,临 江 河 者不为之多饮,期满腹而已。”
《新唐书·李密传》:“公虽受命,然赖人之天口固国本。而稟取不节,敖庾之藏有时而儩,粟竭人散,胡仰而成功?”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乾道 中,为寨屋五百,敖仓七十,今浸废。”
敖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宣风释义:宣扬风教德化。 《后汉书·隗嚣传》:“今 山 东之兵二百餘万,已平 齐 楚,下 蜀 汉,定 宛 洛,据 敖仓,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风 中岳。”《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 幽 冀。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风导礼,皆荷来苏。”唐 杜甫《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唐 白居易《薛伾鄜坊观察使制》:“俾宣风於廉察,庶乎劳倈诸部纲纪列城。”清 龚自珍《对策》:“至 唐 以后,孝义高年之访虽下於朝,宣风美俗之官虽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无真意,此所闻於史者也。”
- 2.
敖庾释义:见“敖仓”。
- 3.
敖仓释义:古代重要粮仓。秦设置。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敖山。地当黄河和济水分流处。中原漕粮由此输往关中和北部地区。汉魏仍在此设仓。后泛称粮仓为敖仓。
- 4.
敖粟释义:指敖仓中的粮食。
- 5.
楚汉释义:⒈指 秦 汉 之际,项羽、刘邦 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且两雄不俱立,楚 汉 久相持不决……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唐 杜甫《园人送瓜》诗:“东陵 跡芜絶,楚 汉 休征讨。”明 高启《赠李外史》诗:“我闻 安期 古策士,亲见 楚 汉 争雌雄。”清 陈维崧《满江红·汴京怀古》词:“汜水 敖仓,是 楚 汉 提戈边界。”⒉指 楚 地 汉水 之滨。唐 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少年落魄 楚 汉 间,风尘萧瑟多苦颜。”王琦 注:“楚,战国 时 楚王 所据之地。汉,汉水 之滨。”
- 6.
纲署释义:管理纲运之官署。 唐 代为各道转运使司。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二:“公(韩滉)虑敖仓之粟不继,忧王师之絶粮。遂于 浙江 东西,市米六百万石,表奏御史四十员以充纲署。淮 汴 之间,楼船万计。中原百万之师馈粮不竭者,韩公 之力焉。”
- 7.
转输释义:⒈运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 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迺有藏粟甚多。”唐 吴兢《贞观政要·征伐》:“士马疲於甲胄,舟车倦於转输。”严复《原强》:“故凡其耕凿陶冶,织絍牧畜,上而至于官府刑政,战守、转输、邮置、交通之事,与凡所以和众保民者,精密广大,较吾 中国 之所有,倍蓰有加焉。”⒉周转输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东起义前后清方档案》:“苟无大宗官款为之转输,则市面倾倒,而官银钱局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