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将 [fù jiàng]
1. 各级主将的辅佐将领。亦为官名。
副将 引证解释
⒈ 各级主将的辅佐将领。亦为官名。
引《魏书·李元茂传》:“寻除振威将军、南征别将、 彭城镇 副将,民吏安之。”
《隋书·百官志中》:“若有营作,则立将、副将、长史、司马、主簿,録事各一人。”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三》:“有 明 武职之制……行伍有总兵、副将、参将。”
国语词典
副将 [fù jiàng]
⒈ 副总兵,地位为统帅之副。
引《三国演义·第二回》:「张宝遣副将高升出马搦战。」
⒉ 偏将,统帅主力之外的偏帅将领。也作「裨将」。
副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释义: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 2.
亚将释义:次将,副将。
- 3.
偏帅释义:⒈部分军队的统帅或一方守将。⒉副将。
- 4.
偏将释义:副将。
- 5.
军倅释义:副将。
- 6.
军副释义:军中副将。《宋书·柳元景传》:“元景 方督义租,并上驴马,以为运粮之计,而 方平 信至,元景 遣军副 柳元怙 简步骑二千,以赴 陕 急。”《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元景 遣军副 柳元怙 将步骑二千救 安都 等,夜至,魏 人不之知。”胡三省 注:“一军之将谓之军主,副将谓之军副。”
- 7.
出降释义:⒈投降;归顺。 《后汉书·岑彭传》:“﹝ 朱鮪 ﹞乃面缚,与 彭 俱诣 河阳。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復令 彭 夜送 鮪 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拜 鮪 为平狄将军,封 扶沟侯。”《三国志·蜀志·姜维传》:“钟会 攻围 汉 乐 二城,遣别将进攻 关口,蒋舒 开城出降,傅僉 格鬭而死。”《新唐书·东夷传·高丽》:“明年正月,勣 引道次 新城 ……城人缚戍酋出降。”清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明 副将标下官 李丰 率兵薙髮出降。”⒉帝王之女出嫁。因帝王位处至尊,故称降。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太和公主 出降
- 8.
协台释义:清 代副将的别称。
- 9.
南都释义:⒈地名。东汉 光武帝 的故乡在 南阳郡,郡治 宛 在京都 洛阳 之南,因称 宛 为 南都。在今 河南省 南阳市。汉 张衡 有《南都赋》,李善 注引 挚虞 曰:“南阳郡,治 宛,在京之南,故曰 南都。”唐 李白《南都行》:“南都 信佳丽,武闕 横西关。”⒉明 人称 南京 为 南都。如 吴应箕 记 南京 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剴》诗:“乍领射声兵,南都 已沦倾。”
- 10.
子将释义:唐 武官名。隶属于大将之下,掌布列行阵、金鼓及部署卒伍的副将、偏将。唐 陈子昂《谢衣表》:“卒士被伤,子将多死。”《新唐书·玄宗纪》:“﹝ 开元 四年六月﹞癸酉,大武军 子将 郝灵佺 杀 突厥 默啜。”《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子将,小将也。唐 令制,每军大将一人,别奏八人……子将八人,资其分行阵,辩金鼓及部署。”
- 11.
射声释义:⒈汉 代武官。射声校尉的简称。汉武帝 初置八校尉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射声校尉掌待詔射声士。”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工射者也。冥冥中闻声则中之,因以名也。”南朝 宋 谢惠连《祭古冢文》:“射声垂仁,广汉 流渥。”⒉比喻射技精良。唐 令狐楚《少年行》:“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剀》诗:“乍领射声兵,南都已沦倾。”
- 12.
山戎释义: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 北戎,匈奴 的一支。 活动地区在今 河北省 北部。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唐 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復除 夏州 都督,属 山戎 矫虔,俶扰王略。”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凯》诗:“攀崖更北走,满地皆 山戎。”
- 13.
戎副释义:副将。
- 14.
曼胡缨释义:结冠的粗带子。曼,通“縵”。语出《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鬢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説之。”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曼胡之缨,谓麤缨无文理也。”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凯》诗:“悵然感时危,遂被曼胡缨。”亦省作“曼缨”。
- 15.
材武释义:⒈有才能而且勇武。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上以 韩信 材武,所王北近 巩 洛,南迫 宛叶,东有 淮阳,皆天下劲兵处,迺詔徙 韩王信 王 太原 以北,备御 胡。”《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康元年》:“廞 以 李特 兄弟材武,其党类皆 巴 西人,与 廞 同郡,厚遇之以为爪牙。”⒉指才能与武艺。《新唐书·李珙传》:“又有 李珙 者,世儒家,珙 独尚材武。”宋 曾巩《奉议郎景思谊授东上阁门使鄜延第一副将制》:“尔能致其材武,奋击黠 羗,克敌摧锋,屡以捷报。”《明史·梅之焕传》:“之焕 虽文士,负材武,善射。”⒊指
- 16.
梅勒章京释义:亦称“梅楞章京”。 亦称“梅勒额真”。满语。清 代八旗官名。顺治 十七年后改称副都统。《清文献通考·职官一》:“凡我国官名,俱易以满语,勿仍袭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等旧名……一等副将,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将,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将,为三等梅勒章京。”《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噯!你那舅舅何曾戴得个红顶儿哟!当了个难的 乾清门 辖,好容易升了等儿,説这可就离得梅楞章京快了,谁知他从那么一升就升到那头儿去了。”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国初官名,清 语居多……梅勒额真、梅勒章京皆今副都统。”
- 17.
淩忽释义:欺侮,轻慢。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及将相大臣典州者,多以贵倨自恃,凌忽转运使,使不得举职。”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至 哱拜 官虽副将,每以降虏凌忽之,衔之久矣。”清 郝懿行《宋琐语·标韵》:“覬 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輒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
- 18.
潜身释义:藏身隐居。《后汉书·袁閎传》:“潜身十八年…… 閎 诵经不移。”明 马銮《铜雀伎》诗:“得上高臺日已西,潜身一为故人啼。”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剀》诗:“间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
- 19.
牒呈释义:⒈下呈上的文书。⒉清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 20.
系衔释义:旧官吏原职外别加的称呼名号;所挂的官衔。《宋史·河渠志七》:“仍选武臣一人习於修江者,随其资格,或以副将,或以路分鈐辖繫衔,专一鈐束修江军兵。”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六·尚书》:“弘治 十五年壬戌,繫衔礼部为尚书者,内阁则 谢迁。”清 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小引》:“先生年四十三,正月十四日作《崇恩禪院记》,繫衔但书通直郎而无职任,已罢官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