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辨惑 辨惑的意思
biànhuò

辨惑

简体辨惑
繁体
拼音biàn huò
注音ㄅㄧㄢˋ ㄏㄨㄛ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iàn,(1) 分别,分析,明察。【组词】: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2)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huò,(1) 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组词】:疑惑。困惑。惶惑。智者不惑。(2) 使迷乱。【组词】:迷惑。惑乱。惑人耳目。蛊惑人心。

基本含义

辨别迷惑,识别真伪。

辨惑的意思

辨惑 [biàn huò]

1. 辨别疑惑,解除疑惑。

辨惑 引证解释

⒈ 辨别疑惑,解除疑惑。

《论语·颜渊》:“子张 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自夫受书,少解词翰,好恶殊别,志在辨惑。”


国语词典

辨惑 [biàn huò]

⒈ 使混淆迷惑的问题清楚地显现出真面目。

《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辨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唯释义:⒈犹言非因。 《左传·僖公五年》:“桓、庄 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⒉不仅;不但。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羣辈来见,皆曰:‘滂 之大进,不唯於文词,为人亦然。’”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四》:“以予观之,不唯于语法不顺,而义亦未完也。”王汶石《少年突击手》:“凡是他能做的事,妈妈不唯自己不帮忙,奶奶要帮忙,她还不让呢。”
    • 2.
      优施释义:⒈春秋 晋国 优人。曾助 晋献公 夫人 骊姬 杀害太子 申生。事见《国语·晋语一》、《韩非子·备内》。⒉春秋 齐国 优人。《穀梁传·定公十年》:“齐 人使 优施 舞於 鲁 君之幕下,孔子 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优施、汉 陆贾《新语·辨惑》作“优旃”。参见“优旃”。
    • 3.
      优旃释义:⒈战国 秦国 优人。身材短小,善戏谑笑谈。曾讽谏 秦始皇 修苑囿、 秦二世 漆城。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及 优旃 之讽漆城, 优孟 之諫葬马,并譎辞饰説,抑止昏暴。”⒉春秋 齐国 优人。 汉 陆贾 《新语·辨惑》:“ 齐 人使 优旃 儛於 鲁公 之幕下,傲戏欲候 鲁君 之隙以执 定公 。” 优旃 ,《穀梁传·定公十年》作“ 优施 ”。参见“ 优施 ”。
    • 4.
      冢嫡释义:嫡长子。 《晋书·吕纂载记》:“臣虽年长,陛下国家之冢嫡,不可以私爱而乱大伦。”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三》:“夫 子纠 桓公,皆 襄公 之庶弟,而非冢嫡,各因畏祸而出奔。”
    • 5.
      删润释义:删改润色。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左副元帅 宗维 令其礼部侍郎 刘思 易御服”自注:“此得其实,但误以两事为一日耳。今略删润,令不牴牾。”金 王若虚《诸史辨惑》:“班固《汉书》删润 迁《史》,往往胜之,然亦有反不及者。”清 章学诚《跋湖北通志检存稿》:“或至如学童课业,大费点化删润,免过为幸,安敢望有拔出於平日之文哉!”
    • 6.
      勋贤释义:有功勋有才能的人。《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授受惟庸,勋贤皆序,如 管 隰 之迭升 桓 世,先 赵 之同列 文 朝。”唐 元稹《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十五年,会上新即位,成德表帅,上曰:‘非吾勋贤,莫可入者。’”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一》:“﹝ 巫咸 ﹞盖一代之勋贤,而谓巫覡之类可乎?”
    • 7.
      厌兵释义:厌战。唐 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十二:“静听江叟语,俱是厌兵人。”宋 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秦檜 揣知上意厌兵,力主和议。”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三》:“乃復备论帝王以来用兵之事,而终於 汉文 厌兵,百姓乐业,几七百年,何关於律意哉。”刘国钧《辛壬之间杂诗》:“北人歌舞南人泣,毕竟天心未厌兵。”
    • 8.
      厚敛释义:重敛财物。亦指征收重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公厚敛焉,陈氏 厚施焉,民归之矣。”《史记·晋世家》:“十四年,灵公 壮,侈,厚敛以彫墙。”金 王若虚《<孟子>辨惑》:“至于仁富不能两立,则理势之固然者,故 孟子 举之以为 滕文公 厚敛之戒。”
    • 9.
      愎谏释义:坚持己见,不听规劝。 《左传·昭公四年》:“子产 见 左师 曰:‘吾不患 楚 矣,汰而愎諫,不过十年。’”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盖 晋 之获也,由 夷吾 之愎諫。”金 王若虚《五经辨惑上》:“晋灵 之不君,淫刑而厚敛,愎諫而贼贤,传所载也。”清 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张朝发 愎諫撤守,以致丧师失城。”
    • 10.
      措口释义:措词,开口。金 王若虚《<孟子>辨惑》:“张九成 最号深知者……对 齐宣、汤、武 之问,辨 任 人食色之惑,皆置而不能措口。呜乎?孟 之意难明如此乎!”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余栋 父丧未葬,若隐忍行走,则讲书至‘宰我问三年’章,何以措口于天下?”
    • 11.
      斋修释义:斋戒修行。 宋 沉辽《天庆观火星阁记》:“元丰 三年三月某日阁成,其上建火星像,旁列九星合祠焉;其下为斋修严奉之室,则王君之所居也。”元 谢应芳《辨惑论》:“广集浮屠,大作佛事,甚者经旬踰月,以极斋修布施之盛。”
    • 12.
      断章释义:⒈截取诗文中的一章一段。《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杜预 注:“譬如赋诗取其一章而已。”⒉诗文的一章一段。唐 元稹《善歌如贯珠赋》:“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囀而一一皆圆。”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一》:“韩子苍 在 海陵,送 葛亚卿 诗断章云:‘今日一盃愁送春,明日一盃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 桃源 问归路。’”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一》:“作诗者未必有意于是,孔子 取其有会於吾心耳。孔子 之于诗有断章之取也。”⒊划分章节。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断章有检,积句不恒
    • 13.
      浮石沈木释义:亦作“浮石沉木”。 喻是非颠倒。汉 陆贾《新语·辨惑》:“夫衆口之毁譽,浮石沉木,羣邪所抑,以直爲曲。”《三国志·魏志·孙礼传》:“竊聞衆口鑠金,浮石沈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沈,一本作“沉”。清 钱谦益《王奉尝烟客七十寿序》:“文肅 之股肱國本,眉目清流也,而不能免于浮石沉木之口。”
    • 14.
      畛畦释义:⒈田间小路。 引申为界限,隔阂。宋 梅尧臣《依韵酬永叔再示》:“贵贱交情古未有,胸中不欲置畛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荒舍匪遥,合乘兴来觅饮,幸勿为畛畦。”何垠 注:“井田间陌曰畛,五十亩曰畦,犹言彼此区别也。”清 薛福成《代李伯相直隶按察使丁公墓志铭》:“适 天津 民与西洋传教士积有违言,互相猜嫉,公平心调剂,稍去畛畦。”⒉比喻诗文的常规或套路。宋 文莹《玉壶诗话》:“翰林 郑毅夫 公,晚年诗笔飘洒清放,几不落笔墨畛畦,间入 李 杜 深格。”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五》:“﹝《汲黯传》﹞剩‘今纵
    • 15.
      石浮释义:汉 陆贾《新语·辨惑》:“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为曲。视之不察,以白为黑。”后因以“石浮”喻是非颠倒。
    • 16.
      禄命释义:⒈禄食命运。古代宿命论者谓人生的盛衰,祸福、寿夭、贵贱等均由天定。《史记·日者列传》:“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説人志。”汉 王充《论衡·解除》:“案天下人民夭寿贵贱皆有禄命。”三国 魏 曹丕《上留田行》:“禄命悬在苍天。”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清 王逋《蚓庵琐语》:“﹝星士 方进 ﹞盖必别有异术,假禄命以神其説耳。”⒉指推算禄食命运。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王先生前知》:“阎 即学禄命,年五十,果丧明,而艺亦精。”元 谢应芳《辨惑论》:“禄命之书虽
    • 17.
      背本释义:背弃根本。《左传·哀公七年》:“吴 将亡矣,弃天而背本。”《吕氏春秋·上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末俗背本,由来久矣。”金 王若虚《议论辨惑》:“若名教之理而书生不知,则谁復知之?且 厚(郑厚)独非书生耶?何其背本之甚也。”明 张居正《乞宥言官疏》:“彼之背本反噬,忍为不义,固自忘其父母。”
    • 18.
      要利盗名释义:以不正当手段逐取名利。 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二》:“蓋其心術不謹,趨向一差,則要利盜名,文姦濟惡,皆學之力也。”
    • 19.
      説得去释义:谓说得过去,讲得通。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二》:“诸子之言,亦俱説得去,然安知其果然哉?”《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若説你往 南河、淮安 一带还説得去,怎的説到是往 河南 去?”
    • 20.
      认爲释义: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金 王若虚《五经辨惑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所以美 仲山甫 也……然世之学者,皆认为远害自全之意。”毛泽东《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茅盾《子夜》八:“冯云卿 苦笑着,认为这是一句普通的应酬。”

辨惑(bianh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辨惑是什么意思 辨惑读音 怎么读 辨惑,拼音是biàn huò,辨惑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辨惑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