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忺释义:不适意;不高兴。宋 姜夔《浣溪纱》词:“釵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繫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淡画眉儿斜插梳,不忺拈弄绣工夫。”
- 2.
个般释义:这般。宋 晏几道《玉楼春》词:“春来还为箇般愁,瘦损宫腰罗带賸。”宋 贺铸《减字浣溪纱》词:“临水登山,漂泊地,落花中酒寂寥天,箇般情味已三年。”宋 杨万里《暑雨后散策》诗:“芒屨泥深凉不浅,今年六月箇般天。”
- 3.
伏雨释义:指连绵不断的雨。唐 杜甫 《秋雨叹》诗之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仇兆鳌 注引 赵子栎 曰:“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红萝炭﹞如经伏雨久淋,性未过尽,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 清 纳兰性德 《浣溪纱》词之二:“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 4.
呼卢释义:⒈谓赌博。 唐 李白《少年行》之三:“呼卢百万终不惜,报讎千里如咫尺。”宋 晏几道《浣溪纱》词:“户外緑杨春繫马,牀前红烛夜呼卢,相逢还解有情无?”《英烈传》第四二回:“这四将也会齐在山前一个幽雅所在,呼卢浮白的快活。”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冯勰》:“陈 与同舍客呼卢一日夜,一败涂地,囊橐尽倾。”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管弦呕哑,不分旦夕,一掷百万,呼卢博激,挥金如土。”参见“呼卢喝雉”。⒉糊弄,欺骗捉弄。《醒世姻缘传》第十回:“差人道:‘我拿票子到他家呼卢他呼卢!’”
- 5.
女嬃释义:⒈亦作“女须”。屈原 之姐。《楚辞·离骚》:“女嬃 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王逸 注:“女嬃,屈原 姊也。”郭沫若《女神·湘累》:“﹝ 屈原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姐 女须 扶持之。”⒉后以为姊的代称。宋 姜夔《探春慢》词序:“予自孩幼从先人宦於古 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復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 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宋 姜夔《浣溪纱》词序:“予女须家 沔 之 山阳,左 白湖,右 云梦。”清 黄遵宪《送女弟》诗:“粥粥扰群雌,申申詈女嬃。”
- 6.
帘衣释义:《南史·夏侯亶传》:“﹝ 亶 ﹞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每有客,常隔帘奏之,时谓帘为 夏侯 妓衣。 ”后因谓帘幕为帘衣。唐 陆龟蒙《寄远》诗:“画扇红弦相掩映,独看斜月下帘衣。”宋 周邦彦《浣溪纱》词:“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明 汪廷讷《狮吼记·谈禅》:“水晶宫移向人寰,白玉楼隐在帘衣。”清 钱谦益《己丑岁暮讌集感怀》诗之二:“霜隔帘衣春盎盎,月停歌板夜徐徐。”
- 7.
春旛释义:同“春幡”。 清 纳兰性德《浣溪纱》词之十五:“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旙。”
- 8.
楚颂释义:指《楚辞·九章·橘颂》。清 陈维崧《浣溪纱·咏橘》词:“今日亭臺无 楚《颂》,旧时橘柚满 吴 天。风流人去一千年。”
- 9.
浣溪沙释义:⒈亦作“浣溪纱”。亦作“浣纱溪”。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见唐人词,仄韵始自南唐李煜,均双调四十二字。参阅清万树《词律》卷三。⒉曲牌名。有二,均属南曲南吕宫。其一字数格律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 10.
箇般释义:这般。 宋 晏几道《玉楼春》词:“春来还为箇般愁,瘦损宫腰罗带賸。”宋 贺铸《减字浣溪纱》词:“临水登山,漂泊地,落花中酒寂寥天,箇般情味已三年。”宋 杨万里《暑雨后散策》诗:“芒屨泥深凉不浅,今年六月箇般天。”
- 11.
篦刀释义:亦作“箆刀”。形如篦的刀。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一》:“黄季岑 云:‘往年 蔡州 瓜陂舖,有用篦刀刻清泥壁,为《浣溪纱》词。’”《元典章新集·刑部·烧埋》:“郑舍俚 延祐 三年六月十八日夜因争用篦刀,将 何云二 杀死。”
- 12.
纤鳞释义:鱼。晋 左思《招隐》诗之一:“石泉潄琼瑶,纤鳞或浮沉。”唐 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跃纤鳞於涓滴,望鸿泽之微霑。”宋 辛弃疾《浣溪纱·常山道中即事》词:“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清 萧抡《望湘人·萍》词:“儘点点,揉碎离魂,付与纤鳞啣去。”
- 13.
霜庭释义:⒈日月光照下的庭院。南朝 梁 陆琏《皇太子释奠》诗之七:“霜庭秀日,邃宇恬风。”宋 苏轼《浣溪纱·赠楚守田待制小鬟》词:“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⒉秋天的庭院。唐 白居易《秋寒》诗:“雪鬢年颜老,霜庭景气秋。”
- 14.
鸦儿释义:⒈亦作“鵶儿”。 乌鸦。唐 元稹《闲》诗之一:“艇子收鱼市,鸦儿噪荻丛。”明 梅鼎祚《玉合记·言祖》:“何物叫喳喳,把青梅閒打。原来是一个鹊儿两个鸦儿飞去了。”⒉指妇女用鸦黄粉在额上画的妆饰。宋 苏轼《蝶恋花·代人赠别》词:“一颗樱桃 樊素 口。不爱黄金,祇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宋 苏轼《浣溪纱·席上赠楚守田待问小鬟》词:“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 下蔡 困嫣然。”⒊指少年骁勇善战者。《新唐书·高仁厚传》:“贼号 蜀 兵为‘鵶儿’,每战,輒戒曰:‘毋与鵶儿鬭。’”参见“鸦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