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额 [fù é]
1. 赋税的数额。
赋额 引证解释
⒈ 赋税的数额。
引元 戴表元 《排律十七韵贺阮侯伯子》:“攅眉询赋额,正色署刑书。”
《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赋额日亏,军储日絀。”
《清史稿·食货志二》:“总计全国赋额,其可稽者, 顺治 季年,岁徵银二千一百五十餘万两,粮六百四十餘万石。”
赋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赋释义:按人丁征收的赋税。始于 汉高祖 四年,称算赋。凡年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每人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为一算,亦称丁算。此制历代相沿,唯赋额名称不一。至 清 初,立编审法,定为五年一举,丁增而赋亦随之。康熙 五十年后,定制滋生人丁,永不如赋。雍正 时遂将丁赋摊入地税,称地丁。参阅《通典·赋税上》、《文献通考·户口一》。
- 2.
殷足释义:殷实,富足。《后汉书·杜诗传》:“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天下仓廩充实,百姓殷足。”《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六人里头,只有 刘 蒋 二人家事凉薄些儿。那四位却也一个个殷足。”《明史·冯琦传》:“比来天下赋额,视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而民户殷足者,则十减其五。”
- 3.
浮徵释义:超额征收。 清 贝青乔《哀甬东诗小序》:“鄞县 赋额浮徵逾倍。”
- 4.
赋额释义:赋税的数额。元 戴表元《排律十七韵贺阮侯伯子》:“攅眉询赋额,正色署刑书。”《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赋额日亏,军储日絀。”《清史稿·食货志二》:“总计全国赋额,其可稽者,顺治 季年,岁徵银二千一百五十餘万两,粮六百四十餘万石。”
- 5.
身丁钱释义: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此制自 汉 始,历代相沿,称名各异,赋额不一。宋 沿之,称身丁钱或丁钱。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二·身丁钱》:“身丁钱者,东南 淮、浙、湖、广 等路皆有之。自 马氏 据 湖 南,始取 永道 郴州 桂阳军 茶陵县 民丁钱绢米麦。”宋 陆游《丰年行》:“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续放身丁钱。”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篇第一章第一节:“﹝ 宋 朝﹞二十至六十的男子,都要交纳身丁钱(或米、绢)。”
- 6.
逃丁释义:⒈逃亡的丁壮。《旧唐书·狄仁杰传》:“逃丁避罪,併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清 杨芳灿《粮草税》诗:“军操着空籍,赋额悬逃丁。”⒉指躲避抽壮丁。贾平凹《天狗·井》:“三十六年前,堡子里一个男人出外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