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卫所 卫所的意思
wèisuǒ

卫所

简体卫所
繁体衛所
拼音wèi suǒ
注音ㄨㄟˋ ㄙㄨㄛ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èi,(1) 保护,防护。【组词】:保卫。捍卫。卫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卫卫士”)。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卫冕。(2) 防护人员。【组词】:警卫。后卫。(3) 古代称驴。【例句】:“策双卫来迎”。(4) 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例句】:威海卫(在山东省)。(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6) 姓。

suǒ,(1) 处,地方。【组词】:住所。哨所。场所。处所。(2)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组词】:研究所。派出所。(3) 量词,指房屋。【例句】:一所四合院。(4)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例句】:所部(所率领的部队)。所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所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所有。各尽所能。所向无敌。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5) 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组词】:为人所敬。(6) 姓。

基本含义

卫所是指守卫城门或边防的地方,也用来形容人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卫所的意思

卫所 [wèi suǒ]

1.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清初亦沿袭。

卫所 引证解释

⒈ 明 以武功定天下,革 元 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 清 初亦沿袭。参阅《明史·兵志一》。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姚乙 定了卫所,发去充军。”
《清史稿·世祖纪二》:“六月丁未,裁併 直隶 诸卫所。”


国语词典

卫所 [wèi suǒ]

⒈ 明代军队的编制。大者称卫,约五千余人;小者称所,约一千一百二十人,统属于都司。


卫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卫释义:⒈唐 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新唐书·李密传》:“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⒉宋 代亦称三衙为“三卫”。《宋史·职官志六》:“博士掌教道,校试三卫所习文武之艺。”宋 欧阳修《鵯鵊词》:“南衙促仗三卫列,九门放钥千官入。”参见“三衙”。⒊明 洪武 二十二年(1389年)设 朵颜、泰宁、福余 三卫于 兀良哈 部落,通称 兀良哈 三卫,简称三卫。后又置 建州、海西、野人 三卫。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惟 朝鲜、琉球、安南 及 朵颜、三卫等受朝廷册封,贡赋惟谨,比於藩臣。”
    • 2.
      中场释义:⒈旧时乡试共分三场,第二场又称中场。明 张宁《方洲杂言》:“正统 丁卯,予年二十二,初赴举,中场之日,老父於中庭得桂一枝。”⒉足球场中线两侧附近的地区,为前卫所在位置。《花城》1981年第2期:“他力据中场,从容御敌。”
    • 3.
      仪仗释义:⒈古代帝王、官员等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⒉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贵宾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举着的较大的旗帜、标语、图表、模型等。
    • 4.
      仪剑释义:仪卫所持之剑。亦借指仪卫中之捧剑者。
    • 5.
      仪囊释义:隋 代御史中丞前,仪卫所执,接受弹章、诉辞的袋子。
    • 6.
      八屯释义:宫苑四周所设的八卫所。《文选·张衡<西京赋>》:“衞尉八屯,警夜巡昼。”薛综 注:“衞尉帅吏士周宫外,於四方四角立八屯士,士则傅宫外向为庐舍,昼则巡行非常,夜则警备不虞也。”唐 李益《汉宫少年行》:“君不见上宫警夜营八屯,鼕鼕街鼓朝朱轩。”
    • 7.
      兽文彩衫释义:兽文彩衫唐初皇帝田猎时侍卫所穿的一种服装。
    • 8.
      军卫释义:⒈军队的守卫。《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晋书·天文志上》:“垒壁阵十二星,在羽林北,羽林之垣垒也,主军卫为营壅也。”⒉犹卫所。明 时军队的编制。《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碧莲 母子﹞即日香汤沐浴,换了衣履,送在军卫供给,申文报知察院。”清 侯方域《重修演武厅事记》:“内地相仍,不特设兵戍。归 有军卫,沿农战空名而已。”
    • 9.
      军籍勘合释义:军人的凭证。《续文献通考·兵二》:“﹝ 明 洪武 ﹞二十一年,令卫所覈实,军伍有匿己子以养子代者,不许。是年秋,令卫所造军户籍,又置军籍勘合。”《续文献通考·兵二》:“命兵部置军籍勘合。遣人分给内外卫所军士,谓之勘合。户由其中开写从军来歷,调补卫所年月及在营丁口之数,如遇点閲,以此为验。底籍则藏於内府。”
    • 10.
      卫所释义:明代为加强军事力量,在京师和各地设立卫所。卫是卫指挥使司的简称,所指千户所和百户所。5 600人为一卫,1 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由指挥使、千户、百户分别统率。明初洪武年间内外卫所达300多个,全国军队达180万人。
    • 11.
      吾仗释义:帝王仪卫所持之棒。 始自 汉 代,为执金吾所持。以铜为之,黄金饰其两端。又称金吾、吾棒。仗,也写作“杖”。
    • 12.
      城操释义:明 时调卫所兵备边之称。亦指备边士卒。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疏》:“但系六百里之外,或分为两班:一班备春,一班备秋。或并为一班,半年城操,半年秋戍。”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疏》:“其补军之法,逃军先儘本身,故军先儘子孙;不足,则均之同伍,均之同队,以至通一卫之餘丁而补之;又不足,则取之城操。”
    • 13.
      屯仓释义:⒈屯田区的粮仓。《明史·食货志一》:“三十年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餘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中国民间故事选(二)·反江山和守备老爷》:“有个守屯仓的守备老爷。”⒉贮粮入仓。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部·催徵》:“漕米屯仓不过一季。”
    • 14.
      御仗释义:⒈官名。 ⒉帝王的仪仗。⒊帝王禁卫所用之棍杖。
    • 15.
      摄勾释义:根据 明 代卫所制度,军士皆另隶军籍,实行世袭。军士死亡后,要在亲属丁壮中抽人替补,称“摄勾”。也称勾摄、勾军。
    • 16.
      正统元年释义:正统元年。公元一四三六年。应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之建言。英宗当年(一四三六)正月二十五日下诏:发禁军三万就近地屯种。接着又据杨士奇等建议。令大宁都司及南、北直隶卫所官军。不必赴京操备。俱下地屯种。既省转运之劳。又养精锐之气。
    • 17.
      班操释义:指 明 时卫所军队轮班上京师操练的制度。《明史·兵志二》:“﹝ 万历 ﹞四十年,给事中 麻僖 请恤班操之苦。”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一》:“中都、大寧、山东、河南 附近衞所,轮班上操,春班以三月至八月还,秋班以九月至二月还,有月粮,有行粮,一人兼二人之食,是岁有二十餘万不耕而食之军矣。此又衞所之制破坏於班操者也。”
    • 18.
      谪发释义:⒈亦作“讁发”。责过罚恶。《列子·力命》:“穷年不相讁发,自以行无戾也。”杨伯峻 集释:“讁谓责其过也,发为攻其恶也。”⒉贬谪并发配。《汉书·晁错传》:“秦 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讁发之,名曰‘讁戍’。”⒊指因罪而远戍的人。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一》:“今以謫发充之,远者万里,近者千餘里,违其土性,死伤逃窜十常八九,如是而焉得不销耗乎?”吴晗《朱元璋传》第五章二:“卫所的兵源有四种……一种是谪发,指因犯罪被罚当军的,也叫作恩军。”
    • 19.
      豹尾枪释义:用豹尾装饰的枪,为天子侍卫所执。
    • 20.
      贴兑释义:明 宣德 六年,因 江 南农民运粮到北方各仓,往返需时几近一年,有误生产,改令农民送粮至 淮安、瓜州,交付卫所官军北运。农民向官军补贴路费和耗米,称贴兑。明 归有光《遗王都御史书》:“当时民以为不堪,故改定於 淮安、瓜州 水次,增加船脚耗米,对船贴兑,与军领运,此所谓兑运也。”参阅《明史·食货志三》。

卫所(weis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卫所是什么意思 卫所读音 怎么读 卫所,拼音是wèi suǒ,卫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卫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