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血疏 血疏的意思
xuèshū

血疏

简体血疏
繁体
拼音xuè shū
注音ㄒㄩㄝˋ ㄕ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uè xiě,(1)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组词】: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2)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组词】:血统。血缘。(3) 喻刚强热烈。【组词】:血性。血气方刚。 ◎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shū,(1) 去掉阻塞使通畅。【组词】:疏导。疏通。疏浚。疏解(jiě)。(2) 分散。【组词】:疏散。仗义疏财。(3)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组词】: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luò)。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4) 不亲密,关系远的。【组词】:亲疏。疏远。(5) 不细密,忽略。【组词】:疏忽。(6) 空虚。【组词】:志大才疏。(7) 不熟悉。【组词】:生疏。(8) 粗劣。【组词】:疏食。疏粝。(9) 古同“蔬”,蔬菜。(10) 分条说明的文字。【例句】: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疏。注疏(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11)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12) 姓。

基本含义

形容关系疏远,亲情淡薄。

血疏的意思

血疏 [xuè shū]

1. 封建时代,为向皇帝申诉而刺血写成的奏疏。

血疏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为向皇帝申诉而刺血写成的奏疏。

清 黄宗羲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佩兄 出血疏贴黄读之,血光尚与灯影相射。”
清 梁章鉅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五人墓头血成碧,血疏更作黄金色。”


血疏(xues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血疏是什么意思 血疏读音 怎么读 血疏,拼音是xuè shū,血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血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