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考课 考课的意思
kǎo

考课

简体考课
繁体考課
拼音kǎo kè
注音ㄎㄠˇ ㄎㄜ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ǎo,(1) 试验,测验。【组词】:考试。考查。(2) 检查,查核。【组词】:考察。考勤。稽考。考核。(3) 推求,研究。【组词】:考古。考据。考订。考证。(4) 老,年纪大。【组词】:寿考。(5) 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组词】:先考。如丧考妣。(6) 击,敲。【例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kè,(1) 教学上的一个阶段。【组词】:上课。课时。课间。旷课。授课。课余活动。(2) 教学的科目。【组词】:课程。课表。基础课。专业课。课本。课文。(3) 教书讲学或攻读学习。【组词】:课徒。课读。(4) 古代的一种赋税。【组词】:国课。完粮交课。(5) 使交纳赋税。【组词】:课税。课役。(6) 机关、企业等行政上的单位(现亦称“科”)。【组词】:会计课。(7) 迷信占卜的一种。【组词】:起课。

基本含义

指以课程为基础的考试。

考课的意思

考课 [kǎo kè]

1.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考课 引证解释

⒈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 检查收成。 《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⒉ 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⒊ 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

《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⒋ 指考核学生的成绩。

《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考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铨释义:唐 代对文武官吏选授考课,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 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新唐书·选举志下》:“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銓,尚书、侍郎分主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选人先遭涂毁文书者,令三銓止除诈伪,余復旧规。”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选:一曰尚书銓,二曰中銓,三曰东銓。或云吏部东西銓并流外銓为三銓。’”按,唐 乾元 中侍郎
    • 2.
      伎术官释义:指医官、太史官等有某种技艺或术数的官吏。宋 赵昇《朝野类要·爵禄》:“伎术官服色:医官、并太史官,谓之文官头,武官尾,盖初入仕著緑,及格则换紫,并红鞓带,又及和安春官大夫,则或特转之类,而医官又有特赐金带者。”《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九月,己巳,詔:‘伎术官自今不得如 京 朝官用考课迁陟。’”
    • 3.
      会课释义:⒈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⒉文人结社,定期集会,研习功课,传观所作文字,谓之“会课”。
    • 4.
      印纸历子释义:宋 制,外任官员赴任时,朝廷发给印有各种项目的记录册,由官员于任上填写,作为考核其政绩的根据,称“印纸歷子”。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祖宗留意考课之法,王安石 始罢之。望遵 太宗 故事,应监司、郡守朝辞日,别给御前印纸歷子。至于兴某利,除某害,各为条目,每攷令当职官吏从实批书,任满精覈。”亦省称“印歷”。参见“印歷”。
    • 5.
      历子释义:⒈宋代记述官员政迹功过以备考课升降之用的本子。⒉宋制,料粮院掌发俸禄,有料钱录,据状注明各官授官日月,发给本人,凭以赴户部领支俸钱。
    • 6.
      善状释义:⒈好的事迹。宋 苏洵《史论上》:“所襃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三变 释褐到官始踰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明 沉德符《野获编·叛贼·武定四叛》:“陈 抚 滇 十六年,实少善状。”⒉指行状。唐 柳宗元《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孟氏 之孤曰 遵庆,奉其父命书九篇,为善状一篇。”⒊唐 时吏部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旧唐书·职官志二》。
    • 7.
      暴征释义:⒈强行征收。《左传·昭公二十年》:“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⒉指横暴征收捐税。《新唐书·李勉传》:“西南夷舶岁至纔四五,讥视苛谨,勉 既廉絜,又不暴征,明年至者乃四十餘柁。”⒊暴徵:同“暴征”。唐 白居易《杜陵叟》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旧唐书·五行志》:“猛吏淫威奋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资。”
    • 8.
      暴徵释义:同“暴征”。唐 白居易《杜陵叟》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旧唐书·五行志》:“猛吏淫威奋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资。”
    • 9.
      最课释义:指官吏考课的最高成绩。
    • 10.
      校比释义:⒈调查户口、财物。 《周礼·地官·党正》:“以岁时涖校比。”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校比,族师职所谓以时属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众寡,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车輦,如今小案比。”《北史·韩麒麟传》:“往年校比户贯,租税轻少。臣所统 齐州,租粟纔可给俸。”⒉考核评定。《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昶 以为 唐 虞 虽有黜陟之文,而考课之法不垂。周 制冢宰之职,大计羣吏之治而诛赏,又无校比之制。”
    • 11.
      殿最释义:⒈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⒉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⒊考课;评比。
    • 12.
      殿负释义:因欠国家赋税而考课居下。语本《汉书·儿宽传》:“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左传·昭公六年》“国将亡必多制”唐 孔颖达 疏:“懦弱则为殿负,彊猛则为称职。”宋 叶适《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公治郡,以爱惜知县为本。狱讼赋输,使任其殿负,文檄递舖,一人不至县庭。”宋 叶适《茶陵军减苗置寨记》:“然后亩之增税者尽除,夫之荷粮者悉免,官急借而先期者偿之,户穷乏而殿负者贷之。”
    • 13.
      清粹释义:⒈清高纯正。 《三国志·魏志·袁涣传》:“涣 子 侃,亦清粹閒素,有父风,歷位郡守尚书。”《世说新语·言语》“司马景王 东征”刘孝标 注引 晋 王沉《魏书》:“司马师,字 子元,相国 宣文侯 长子也,以道德清粹重于朝廷。”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韩定辞》:“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用银笔书之。”⒉犹清秀。《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卢绚 ﹞风标清粹,上目送之,深嘆其藴籍。”明 沉德符《野获编·释道·僧家考课》:“灵谷寺 住持,年甫弱冠,姿貌清粹。”《明诗纪事丁籤·黄巩》引《莆阳文献》:
    • 14.
      班簿释义:在朝职官名册。 《新唐书·郑綮传》:“昭宗 意其有所藴未尽,因有司上班簿,遂署其侧曰:‘可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班簿,著在朝者姓名。”《宋史·职官志三》:“﹝吏部侍郎﹞视朝则执文武班簿对立,以待顾问。”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考课》:“雍熙 间,上尝閲班簿,欲择用人,而患不能徧知羣下之材,始詔 德驤 以羣臣功过之迹,引与俱对。”
    • 15.
      考功释义:⒈父之功业。《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朱熹 集注:“此问 禹 能纂代 鮌 之遗业,而成父功。”⒉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汉书·谷永传》:“治天下者尊贤考功则治,简贤违功则乱。”章炳麟《訄书·学变》:“法家之教,任贤考功。”⒊泛指考核工作成效。汉 王符《潜夫论·考绩》:“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⒋官名。三国 魏 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隋 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清 末废。唐 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权公 既相,君以嫌自列,改尚书考功员外郎,復史馆职。”《
    • 16.
      考课释义:⒈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晋 世 杜预 议攷课,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⒉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汪远孙《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⒊指征敛的优等。唐 白居易《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⒋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
    • 17.
      考课令释义:考核铨叙官吏的法令。宋 王溥《唐会要·考上》:“天寳 二年八月五日,考功奏:准《考课令》,考前釐事,不满二百日,不合成考。”宋 王溥《唐会要·考下》:“又准《考课令》,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者守本禄;中下以上,每退一等,夺禄一季。”《宋史·选举志六》:“议者请用《元丰考课令》,第为高下,以行升黜,岁毋过五人。”参见“考课”、“考课法”。
    • 18.
      考较释义:⒈见“攷校”。⒉查考比较。南朝 宋 裴駰《<史记集解>序》:“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辨其实。”《老残游记》第十九回:“自己却到中西大药房里,找着一个掌柜的,仔细考较一番。”茅盾《林家铺子》二:“瞧见他的眼光瞥到什么货物上,就赶快拿出那种货物请他考较。”⒊稽查,检查。《元典章·户部八·杂课》:“年终作数,考较了当,失收布税四十六定二十八两五钱一分。”《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时 郭嘉、程昱 考较钱粮方回,知 曹操 已遣 玄德 进兵 徐州。”⒋考课。考核官吏的政绩。《宋史·选举志六》:“类考较前三
    • 19.
      诎免释义:⒈谓谦卑退让,屈己下人。 汉 刘向《说苑·敬慎》:“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詘免变化以致之。”向宗鲁 校证引 卢文弨 曰:“免,疑‘俛’。”⒉贬斥罢免。《晋书·何曾传》:“在官积年,惠泽不加於人。然於考课之限,罪亦不至詘免。”
    • 20.
      课殿释义:旧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课,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汉书·儿宽传》:“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课下下曰殿。”《金史·循吏传·赵重福》:“岁饥,民煮卤为盐卖以给食,盐官往往杖杀之。重福 曰:‘寧使课殿,不忍杀人。’”参见“课最”。
考课是什么意思 考课读音 怎么读 考课,拼音是kǎo kè,考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考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