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雨 [líng yǔ]
1. 好雨。
3. 喻君王的恩泽。
灵雨 引证解释
⒈ 好雨。
引《诗·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説于桑田。”
郑玄 笺:“灵,善也。”
宋 苏轼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诗之三:“待向三茆乞灵雨,半篙流水赠君行。”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昔 于公 曾表白 东海 孝妇,果然是感召得灵雨如泉。”
郑泽 《长沙谒烈士祠》诗:“灵雨飘东风,祠堂载瞻仰。”
⒉ 喻君王的恩泽。
引唐 杨巨源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之一:“灵雨含双闕,雷霆肃万方。”
宋 苏轼 《谢赐恤刑诏书表》之二:“凯风养物,散为扇暍之凉;灵雨应时,同沾执热之濯。”
国语词典
灵雨 [líng yǔ]
⒈ 及时雨。
引《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灵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变难释义:变乱。《晋书·山涛传》:“及 永寧 之后,屡有变难。”《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三年》:“待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出师,可以兵不疲劳,坐收 淮 北也。”许地山《<空山灵雨>弁言》:“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
- 2.
宝树释义:⒈佛教语。 指七宝之树,即极乐世界中以七宝合成的树木。《法华经·寿量品》:“宝树多花菓,众生所游乐。”南朝 梁简文帝《六根忏文》:“香风净土之声,宝树鏗鏘之响,於一念中,怳然入悟。”唐 吴筠《思还淳赋》:“宝树琼轩,凌云照日。鏗鍠窈窕,不可谈悉。”许地山《空山灵雨·七宝池上的乡思》诗:“迦陵频迦 鼓着翅膀,飞到池边一棵宝树上。”⒉泛指珍奇的树木。《中国民间故事选·百鸟床》:“老辈人说过:走过南山的桂树林,在一个万丈高崖上,有一株宝树,这株树上的叶子啊,一年四季绿油油的,还随时开着象红宝石样的花朵。”⒊古
- 3.
断谷释义:⒈两旁是峭壁的山谷。许地山《空山灵雨·三迁》:“孩子整天在悬崖断谷间和他的小伙伴玩。”⒉辟谷。古代神仙家导引之术。《晋书·哀帝纪》:“帝雅好 黄 老,断穀,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唐 周贺《湘汉旅怀翁杰》诗:“不拟为身谋旧业,终期断穀隐高丘。”亦泛指不食五谷。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叶榆河》:“县有猩猩……其肉甘美,可以断穀,穷年不厌。”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天门冬》:“入山便可蒸煮,啖之断穀。”
- 4.
方社释义:指四方之神和土地神。《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郑玄 笺:“我祈丰年甚早,祭四方与社又不晚。”唐 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至二十年,许敬宗 等奏,乃遣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方社。”明 张居正《贺灵雨表》之三:“圣主对时,因切民天之恤;帝宫肇祀,用昭方社之祈。”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十四》:“其次者,犹祀于瞽宗、方社、四岳,各如其德业之大小为秩之尊卑,地祇与天神相升降焉。”
- 5.
灌园释义:⒈浇灌园圃。 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你可会灌园么?”许地山《空山灵雨·落花生》:“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⒉从事田园劳动。后谓退隐家居。《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 孙叔敖 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 辞三公为人灌园。”三国 魏 阮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仲子 守志,楚王 不夺其灌园。”唐 陈子昂《感遇
- 6.
灵雨随车释义:《后汉书·郑弘传》“迁 淮阳 太守”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 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后以“灵雨随车”为颂扬地方官吏政绩之典。
- 7.
舌簧释义:巧舌。语出《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许地山《空山灵雨·春底林野》:“天中底云雀,林中底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
- 8.
避债释义:犹躲债。宋 司马光《道旁田家》诗:“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急得 采卿 走头无路,家里坐不住,便常到 沉月卿 家避债。”许地山《空山灵雨·债》:“我想做人若不能还债,就得避债,决不能教债主把他揪住,使他受苦。”
- 9.
雨灵释义:灵雨。好雨。
- 10.
霑洽释义:⒈雨水充分地使土地浸润。《周书·于翼传》:“即日澍雨霑洽,岁遂有年。”《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今四郊雨已霑洽,独京城微少。”明 张居正《贺灵雨应祈表》:“甘澍溥零,远近霑洽。”⒉普遍施惠使受益。《周书·晋荡公护传》:“霈然之恩,既以霑洽,爱敬之至,施及傍人。”《南史·循吏传·杜慧度》:“为政纤密,有如居家,由是威惠霑洽,姦盗不起。”宋 司马光《乞听宰臣等辞免郊赐札子》:“又国家旧制,每遇郊禋,大賚四海,下逮行伍,抚不霑洽。”
- 11.
龟畴释义:传说 大禹 治水时,“天锡 禹 洪范九畴”,由“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至於九。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见《书·洪范》孔 传。后遂以“龟畴”指治理天下的大法。明 张居正《贺灵雨应祈表》一:“臣等久荷生成,叨尘侍从,衍龟畴而省岁,备纪休徵;续麟史以编年,特书大有。”参见“九畴”。